瑞银(UBS)最近对3000名中国消费者进行草根调研,根据收回的3000份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目前消费倾向还在持续下滑,核心原因在于收入下滑+资产下降带来的财富负效应。
1.居民收入下滑
第一幅图是对3000名中国消费者的总收入(工资、投资、房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和房租收入增长都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房租收入的降幅甚至超过工资收入),唯一略微上涨的是投资收入,这也跟今年A股的牛市有关。
![]()
不过由于中国的资产大头在房地产,再加上收入预期不稳定,所以展望未来12个月,受访者对收入的预期也比2024年的调查更弱,尤其是在工资和房产租赁收入方面,这削弱了他们对未来财务状况改善的信心。
大家不要小看收入下滑,它和消费可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乘数关系。意思就是假设收入下降了一万,这可不是意味着消费会下降一万,而是会下降三万、五万之类的。
收入下滑,除了能够使用的消费金额减少了,消费倾向也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也即下面这部分要讲到的)
2.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减弱
由于收入和资产预期下滑,所以大家也就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下图中,储蓄和投资的占比是提升的,消费的占比是下降的。储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则是因为目前A股的赚钱效应比较好。
![]()
还有一个点,就 是 消费内部也出现了显著分化,体育、教育、医疗和旅游等领域的消费意愿相对较高,而服装、线下娱乐等领域的消费意愿则有所减弱。教育、医疗是必选消费,不能省钱;体育、旅游则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其实也就是消费降级;服装、线下娱乐是经济下行时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可选消费,也是最先被“降本增效”的地方。
3.政策支持效果明显,但力度不够
目前政府的很多补贴,比如国补、以旧换新、生育补贴等,确实对刺激消费有作用。但是这个效果并不明显,每个月让大家多花钱的也就小几百块。
![]()
而且现在补贴的效果越来越小,一方面很多有意愿消费的人之前补贴就买过了,现在没有必要重复购买;另一方面,由于现在财政比较紧张,所以国补金额越来越少,也造成了补贴效果下降的局面。
![]()
4.房产的负效应
今年已经卖房的人当中,有大约一半都是亏本的,这个比例大家可能觉得有点高,我给大家解释下。目前全国的均价已经跌到2015~2016年,也就是说只要在这之后买了房的,都会产生账面亏损。而中国的房子,其实有一半都是在最近10年造的,之前几十年造的房子也就跟最近10年一样多。所以不要看房地产高速发展几十年,以为觉得部分人都吃到了时代红利,其实真实比例并没有这么高。
还有个有趣的数据,预期未来卖能赚钱的比例,比一半更高。其实这也容易理解,现在没有卖房的,很多是对房产乐观的(悲观的话就已经卖了)。人性就是会高估自己持有的资产,所以大家投资一定要战胜人性,做到绝对的客观。
![]()
之前有人说“一鲸落,万物生”,就是说房地产垮了,自己就会流向别处,其他资产就会上升。现实情况来看,房地产垮了之后,反而拖累了各行各业,资金没有转移,直接消失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所带来的负财富效应,正进一步拖累消费复苏的步伐。
最后,瑞银预测我国未来的消费增长将持续放缓,且在缺乏大规模刺激措施的情况下,2026年整体消费增长将维持在温和的中个位数水平。不得不说,瑞银的人情世故还是做到了,这个结论已经比较留情面了。欧洲的投行,还是没有美国的投行刚。
报告最后强调,要实现消费的中长期可持续复苏,关键在于采取措施支持劳动力市场、切实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稳定房地产价格。
瑞银这篇报告分析完了,其实给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收入下滑,导致消费下滑。但是文中给出的数据,一些外资报告特有的真实的草根调研问卷,是我比较喜欢的,比较真实的数据。
但我想说的是,指出问题很容易,但解决问题是很难的。我们消费不行这件事情,可没那么好解决。不管是发展新型产业增加收入,还是改变分配制度,都任重道远。
建了一个知识星球,里面会有我关于投资、房产、时政、职场、未来趋势等内容的分享。内外资研报、股市分析、投资心得,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运转背后的逻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