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讯 11月15日,百万英才汇南粤 文化产业人才荟”活动现场,创意市集非遗产业区,是现场非常吸睛的区域之一,在这里,非遗技艺作品,不是在冰冷的玻璃展柜里,而是由多位技能大师现场制作,多家院校也展示了其在非遗文化与创意设计方面的成果。从技艺展示到生活美学,从传统技艺到时尚表达,非遗技艺正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秀绝技
“文化+技能”融合育人的生动体现
非遗技艺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可以成为家中的独特装饰,融入日常生活美学。
在陶瓷微书展位,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教师,陶瓷微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赜正在瓷器釉面上,用特制的毛笔和墨料,书写极其微小的汉字,这些字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但每个字都笔锋清晰,结构严谨。“以往,非遗作品会被博物馆收藏,但我们深知,一项非遗要想真正发扬光大,就必须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林赜说,目前已开始尝试开发一些适合家居装饰的非遗文创产品,或是茶具等日常实用器物,让非遗更贴近生活。
![]()
在蛋雕技艺展位前,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广州蛋雕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开福正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上雕刻,广州塔、十五运会会徽等图案渐渐浮现。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将蛋雕技艺带进校园让学生们体验,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蛋雕的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这种专注与耐心的锻炼,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面塑技艺展示,广州市技师学院教师、广州市白云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敏带领学校的学生巧手翻飞,彩色的面团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各式广式早点摆件、十五运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的摆件。
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介绍,学校将广府文化、非遗技艺请进校园、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学会了技艺,更深刻地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美学与工匠精神。本次参展的面塑、点茶、养生烘焙三个项目,正是学校“文化+技能”融合育人的生动体现。他说:“让技能服务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项‘有光’的事业。”
![]()
“非遗”文创焕发新活力
技工院校学生作品走向市场
在现场,还有多家院校展示了其在非遗文化与创意设计方面的成果。茂名技师学院副院长朱冬泳介绍了学院围绕当地“五棵树”——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开展的研发项目。学院通过食品化工系与高凉菜系研究院,与企业共同推进产品研发,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艺检测与口味调试,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而在惠州市技师学院展区,一件以“东江麒麟舞”为灵感设计的服装引人注目。学院党委书记张云义介绍,该服装以红色火焰纹与黑色为主调,肩部饰以金色PU皮,呼应麒麟鳞片,整体剪裁修身立体,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由学生自主构思、打版、选材并完成制作的文创产品,已成功走入市场。张云义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今年8月,他在广州参加活动时,收到的伴手礼正是该校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我一看,这是我们惠州产的,还是我们自己学生设计的作品,已经进入了市场。”张云义感慨道。
据悉,该校与惠州本地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出包括帆布包、拼图、冰箱贴等系列文创产品,部分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并上市销售。学生从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参与,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作品的市场认可度。
![]()
深圳鹏城技师学院展出的作品别具一格。“北斗智慧城市”系列丝绢画,以非遗传承的丝绢为艺术载体,将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北斗科技深度融合。画面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多元应用展开,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北斗赋能交通物流、智能安防、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场景,展现科技为城市生活带来的便捷与革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程安 叶斯茗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