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浪奔,浪流……”四个字一出现,是不是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就在脑海中兀自回旋?今天,以“浪奔·浪流”为主题的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知名跨界设计师携70余组跨越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作品在展厅中组成了由绘画、海报、装置与日常器物等形式构成的“时间长河”,《上海滩》歌词中的三个片语“永不休”“有未有”“百千浪”,梳理出了三大展陈篇章。
![]()
陈幼坚设计了可口可乐的中文标识
中国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陈幼坚曾经为可口可乐设计过中文标识,他始终以“东情西韵”为核心创作理念,其设计作品遍布上海,上海图书馆的新LOGO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创作不拘泥于单一媒介,广告、设计、品牌塑造到艺术创作,到个人文档与收藏,香港与上海双城对话的录像与访问片段,本次展览中包括首次展出的青年时期素描手稿、20世纪70年代任职广告公司的作品、80年代为中国香港流行音乐唱片设计的封套、90年代首次在日本个展的海报、到近期跨越商业与视觉艺术的创作。
![]()
陈幼坚的设计作品
![]()
陈幼坚设计作品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当红歌星,梅艳芳、张国荣、林子祥、罗文、张学友、周华健等人的唱碟及大部分的演唱会宣传都由陈幼坚设计。展览中有一张名为《张国荣的一片痴》唱片封面上,张国荣穿着十分正式的三件套西装,打着领结,其实,因为彼时的张国荣尚未成名,照片上那套西装其实是从陈幼坚这里借的。
陈幼坚把上海和香港的关系比喻成“老夫老妻”。在展览中有一组陈幼坚最新的胶片摄影作品,都摄于凌晨时分——上海的凌晨和香港的凌晨。上海的凌晨里有外滩,有豫园,有法国梧桐和建筑的倒影,他来回走动,倾尽全力,心中想的是对一座心仪已久的都市如何才可以进一步亲近?而香港的街头却是陈幼坚童年、青年、壮年分别居住过的地址,奇妙的是,当他驻足于这些熟悉的地址前,未作任何招呼安排的情况下,竟然亮起一盏一排照明的灯,勾勒出建筑的侧影,“那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家七口人住在一个小空间里”,陈幼坚说,向前一步,或者退后一步,就好似融入了新旧交叠的多维时空,要用胶片记录下这一瞬间,“浪奔浪流的意思,就是一种永恒的动力吧。”
艺术顽童欧阳应霁的创作以“打破边界”著称,在漫画、文字、装置、影像等领域自由穿梭,始终秉持“日常即艺术”的创作理念,将生活中的饮食、家居、器物转化为富有温度的艺术表达。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美食家”,《天天厨房》系列就是用玻璃钢雕塑与瓦楞纸绘画,构建出充满童趣的饮食宇宙;《家是心之所安》装置则以床褥、书籍、项链装饰品等日常材料堆砌出“家”的意象,记录、见证了离家和回家的漫长历程,三十多年来对家居与亲情的思考。
欧阳应霁擅长从家族故事与双城生活中挖掘素材,《香港味道》将父亲的街头速写与自己的饮食随笔并置,让“香港味道”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我的血液里有上海的基因”欧阳应霁说,他的母亲来自印尼华侨家族,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在作品《上海摇篮曲》中,大大小小的相框里泛黄的老照片留下了欧阳母亲这一辈的上海童年,从上海到福建到香港一路延伸,这些私密的家庭照片,凝结了大时代里人们的离散相聚。“我妈妈是位编辑,我对文字的感情可能遗传自妈妈。她写作中就时常会写到童年对上海的回忆,当我用文字回应我母亲,我就写了《味道上海》。”面前那些泛黃班驳的留影,正是母子两代人对上海的思念和回馈,在光影中传递跨地域的情感联结。
欧阳应霁的《图腾都会》雕塑、《天下无有不散筵席?》装置等作品,又以艺术化的视角重构沪港都市景观,既展现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也暗含对人文情感的珍视。
![]()
欧阳应霁的《上海摇篮曲》
![]()
欧阳应霁作品
在此次展览策展人方小龙看来,“浪奔浪流”是跨地域对话的“密码”——黄浦江与维多利亚港的“水流”意象,象征沪港双城在地理与历史上的紧密联结,也暗合两位艺术家“破界而不越界”的创作态度。此次双个展无论两位艺术家都通过作品诠释了他们眼中的双城记忆。
原标题:《“浪奔,浪流”设计巨擘陈幼坚艺术顽童欧阳应霁讲述“双城记”》
栏目编辑:华心怡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