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才让老年人退休了还得继续种地?”朝鲜,给出了答案。
在很多人眼中,朝鲜像是一个停留在上世纪的国家:计划经济、粮票配给、工厂汽笛声和领袖画像。
但在这个看似封闭的社会里,老年人到底靠什么度日?退休金有吗?城市和农村差距大不大?
朝鲜的退休制度,其实并不空白,只不过,它更像是“有选择地照顾一部分人”,城市里那些在国有企业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到了法定年龄,男60岁、女55岁,是可以领到退休金的。
这一制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属于朝鲜计划体制的一部分,不过,别高兴太早,这个“退休金”听起来像是保障,其实覆盖面很窄。
它主要照顾的是那些有正式编制、有稳定岗位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而对于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农民来说,退休金几乎是个遥不可及的词。
也就是说,在朝鲜,退休金并不是“全民标配”,而是“单位福利”,你在城里国企待了大半辈子,那你晚年大概率能靠退休金过日子;但你在乡下种了一辈子地,那就别指望国家给你养老。
那城市里的退休金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因为朝鲜的退休金是按“替代率”来算的,也就是退休后拿的钱和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
如果你职位高、工龄长、还有技术职称,那退休金也许能接近你原来工资的100%,比如一个在电力部门干了30年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可能还能拿到原工资全额,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职工,替代率大多只有40%多一点。
换句话说,退休金的分配标准是“多劳多得、多才多得”,听起来挺合理,但问题是,朝鲜的整体工资水平本身就不高。
即便是拿到退休金的城市老人,想靠这笔钱去“环游世界”显然不现实,基本是勉强维持温饱。
至于那些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呢?他们的“退休金”,可能每月还不到一百元人民币,甚至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这项福利,靠国家养老?他们更习惯靠自己的双手。
朝鲜农村的老人,很多人根本“退休”不了,不是不想歇,是不敢不干,没有养老金,每天都得想办法挣钱糊口。
他们怎么生存?摆摊卖点自家种的蔬菜、做点小吃、帮人修修自行车,这些是常见的“副业”,有些老人在家门口摆个摊子,卖点咸菜、泡菜、辣椒酱;还有的在镇上给人修鞋、补锅、缝衣服,靠手艺维持一点收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种地。朝鲜农村老人常年和土地打交道,即使年纪大了,也得在自留地上种点什么,玉米、大豆、南瓜、洋葱,只要能吃、能卖,大爷大妈们都不放过。
除了劳作,家庭支持也成了他们生存的另一根“救命稻草”,在朝鲜,大家庭还比较普遍,年轻人外出工作,老人通常留守照看家务、养鸡养鸭、看孩子,间接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获得了生活保障。
不过,这种“自给自足”式的养老方式,终究是无奈之举,缺乏系统保障,意味着一旦生病、丧失劳动能力,很多农村老人就会陷入困境。
朝鲜的退休制度,说白了,是城市和农村两套系统,城市有单位、有保障,农村靠家庭、靠自己,这种城乡差距,不只是收入多少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上的不对称。
这种“二元结构”并不是朝鲜特有,早年中国也有相似阶段,城市职工有养老保险,农村靠“养儿防老”。
但如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而朝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逻辑里。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集中在国有单位、城市职工手中,农村成为“边缘地带”,保障缺失、政策覆盖不到位,这套结构,既是历史遗留,也是现实瓶颈。
要知道,朝鲜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逼近10%,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不算低了,老龄化正在悄然加速,靠“劳动养老”的模式,终究是扛不住的。
朝鲜到底有没有退休金?有,但只给特定人群,城市里有编制的职工可以靠退休金过日子,农村老人则更多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家庭维持生计。
这种城乡二元、制度不均衡的养老结构,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正在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只是看它的GDP数字,更要看它如何对待年老的群体,朝鲜的养老制度,正在走到十字路口,或许早晚得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不该只是城市职工的“特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