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财政部长放了句“狠话”:中国电商卖到欧洲的低价小包裹,值不了几个钱,是“我们不想要的垃圾”。
不过,就在这番话传遍欧洲媒体的同时,他本人却正打包行李,准备带着德国金融大佬们飞往中国,谈合作、找市场。
![]()
从“垃圾指控”到“金融求援”
11月5日,在欧盟财长会议前,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公开表示,欧盟应立即取消对150欧元以下跨境包裹的免税政策。
![]()
他特别点名中国,称大量来自中国的电商小包裹“质量低劣”,破坏了欧洲市场的正常秩序。他强调,这些商品不仅压低了价格,也让欧洲本地零售商“活不下去”,必须严加限制。
这番话一出,迅速引发关注。欧盟内部在法国和德国推动下,火速达成政治共识,表示将“尽快终结免税”,为欧洲零售商“松口气”。
可就在同一天,路透社爆料:克林拜尔正筹备率领一支顶级金融代表团赴华访问,成员包括德国商业银行、安联保险、德意志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这支代表团此行目的明确——寻求与中国在金融、投资、保险等高端领域的深度合作。
![]()
一边说中国的商品是“垃圾”,一边又急着去中国敲金融市场的大门。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背后,显然不只是外交辞令的问题,而是德国乃至整个欧盟在当前经济困局下的战略焦虑。
根据2024年欧盟海关数据,中国电商小包裹大量涌入欧洲,全年高达42亿件,其中91%来自中国平台。Temu、Shein等平台的低价策略正在快速吸走欧洲普通消费者的注意力。欧洲传统零售商抱怨连连,认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
但事实是,中国电商靠的不是偷税漏税,而是从源头到物流的整体效率优势。这种模式本身没有违法,却改变了欧洲零售的游戏规则。而欧盟与其想办法提升自身竞争力,现在却选择先下手为强,用政策封堵。
问题是,关上“低价商品”这扇门的同时,德国却又敲响了“高端金融入口”的窗,想让中国继续当欧洲资本的买单者。这种选择性的“开放”与“封锁”,暴露出德国对华政策的多重标准。
![]()
谁在怕中国商品,谁又在等中国资本?
克林拜尔的言论虽然带着情绪,但它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个现实:欧洲本地零售商在与中国电商的直接竞争中,越来越打不赢。
一件T恤在欧洲本地品牌卖30欧元,而在中国平台上,8欧元包邮还送小礼物。而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比政策来得更诚实。
面对这种趋势,欧盟不是没想过“提升自己”,但推动本地产业升级需要时间、资金、改革成本,还得面对选民压力。相比之下,取消免税政策来“设限”显然更快,也更讨好本地利益集团。
![]()
但问题在于,这种保护主义方式,并不能长期奏效。一旦政策出台,确实会短时间增加中国商品的价格门槛,但消费者真的就此回头买本地产品吗?还是转向其他第三方渠道,或干脆减少消费?这种不确定性,让政策的效果变得模糊。
![]()
更关键的是,德国自己也很清楚,它的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艰难节点。
根据2025年上半年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德国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大幅缩减,消费信心指数跌至十年新低。能源成本、劳动力短缺、产业外移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德国急需在外部找到稳定的合作对象。
而中国,几乎是德国为数不多还能谈得动、合作得起的市场。202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欧元,中国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尤其在汽车、能源、金融服务等领域,中国市场已成为德国大型企业的“生命线”。
![]()
这也就解释了克林拜尔行为的“分裂感”:嘴上强硬,是演给选民和欧洲企业主看的;脚下勤快,是为了把钱带回来,救一救疲软的德意志经济。
这种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其实早已有迹可循。德国总理朔尔茨今年早些时候访华时,高调谈合作、谈开放;回国后面对媒体质疑,又强调“对华要有防范意识”。说到底,是德国在现实经济利益与政治压力之间左右摇摆,难以找到一个统一表述。
![]()
低价商品背后的竞争力,不是政策能封得住的
欧盟这次取消免税政策,看似是一次针对中国电商的“精准打击”,但从长远看,它更像是一种短期保守应对。因为它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商品为什么能低价?它靠的真的是“逃税”吗?
其实,从供应链整合、数字化物流、柔性制造,到工厂直达用户的商业模式,中国电商过去十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效率体系。这种效率不是靠政策优惠得来的,而是靠市场激烈竞争逼出来的。
![]()
比如Temu的模式,是中国供应商直接面对欧洲消费者,省掉中间环节,压缩库存成本,再通过算法精准投放。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价格,还提升了消费体验。欧洲传统零售商与之相比,不只是价格劣势,更是效率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想通过取消免税政策来“劝退”中国电商,只能起到暂时抬高门槛的作用。一旦消费者适应了中国商品性价比的标准,他们很难再接受“高价低质”的本地替代品。
![]()
而从中国的角度看,欧盟的这一动作并不会改变其出口策略。相反,它可能加快中国电商在欧洲本地设仓、建站、注册公司等本地化行动。也就是说,规则变了,玩法跟着变,但市场不会消失。
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不是靠免税政策撑起来的,而是靠完整产业链与技术进步积累出来的。德国与其封锁,不如真正面对竞争本质。而一边打压中国商品,一边又来求中国资本,其实是在掩盖自身转型乏力的尴尬现实。
![]()
结语
德国这次做出的选择,看似在“保护本地”,实则暴露出对全球化逻辑的焦虑。当竞争真的来临,政策的反应不是提升自己,而是先把对手挡在门外。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迟问题爆发的时间。
而中国该做的,就是保持定力,持续提升商品与服务的真实价值。因为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政治语言,而是消费者的选择。谁能提供真正的价值,谁就能赢得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