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一个鸡蛋,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特熟?早饭煮个鸡蛋,营养、饱腹、简单,还不贵,很多人都当成了“健康刚需”。但你知道吗?
![]()
最近有项研究出来,把不少人吓了个跟头:每天吃一个鸡蛋,糖尿病风险可能飙升60%!啥?鸡蛋不是“蛋白质之王”吗?不是健身餐里的C位担当吗?怎么突然成了“糖尿病推手”?
这事儿,咱得理一理。鸡蛋到底冤不冤?真的是“吃一颗,糖尿病风险+60%”这么恐怖?是不是又是哪家吓唬人的标题党?更关键的是,谁该避雷?是不是所有人都得挨个戒鸡蛋?咱今天就把这锅鸡蛋给你剖开了,从蛋黄到蛋白,掰扯个明白。
![]()
先说那个60%的风险增加,不是我编的,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联合中国研究团队搞出来的。他们追踪了8545名中国女性,发现那些每天吃鸡蛋超过一颗的,几年后得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吃鸡蛋的人高出60%。这数据一出,吓得不少“蛋友”连早饭都改成了白粥配咸菜。
先别慌,咱得先分清楚,“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吃鸡蛋的人,可能也吃了别的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比如油条、腊肠、午餐肉……你不能把锅全甩给鸡蛋。但这研究也不是没用,它起码提醒我们:吃得多,不一定就健康。
![]()
鸡蛋的营养成分确实让人爱不释口。它富含优质蛋白质,还有胆碱、卵磷脂、维生素B12和硒这些对身体很有用的东西。问题是,鸡蛋也不是完美食物,它的胆固醇含量真不低。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大概就含有200毫克胆固醇,差不多接近了大多数人一天的推荐上限。
胆固醇这东西,过去被骂得挺惨,现在稍微翻了点身,但也不能不管它。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就有点胰岛素抵抗的人,高胆固醇饮食可能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压力,长此以往,糖尿病风险自然就上来了。
![]()
那问题来了:谁应该少吃?谁该对鸡蛋“敬而远之”?下面这“6类人”,真不是我吓唬你,最好悠着点吃。
第一类,高尿酸、高嘌呤人群。
鸡蛋本身嘌呤不高,但很多人吃鸡蛋不单吃——煎蛋炒蛋配香肠、培根、火腿肠,这一套吃下去,嘌呤摄入量直线上升。尿酸偏高的人,肾脏代谢本来就吃力,天天这么造,别说糖尿病,痛风都要找上门来。
![]()
第二类,血脂高的人。
鸡蛋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不算低,尤其是蛋黄。如果你本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偏高,那还天天两个蛋三个蛋地吃,血管可能真会叫苦。别信“胆固醇食物对血脂没影响”的极端说法,那是对健康人说的,血脂异常的人吃多了,真可能让动脉硬化加速。
第三类,肥胖或超重人群。
![]()
体重超标,本身就容易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天天吃鸡蛋不算啥,但问题是你是怎么吃的——水煮蛋还行,你要是一顿煎蛋、煮泡面配蛋、蛋炒饭,那不叫健康,是把油和碳水裹着胆固醇往嘴里送。长此以往,血糖调节能力就真的出问题了。
第四类,肝功能不太行的。
鸡蛋黄里有种成分叫卵磷脂,虽然对脑神经有好处,但对肝脏有负担。尤其是患有脂肪肝或慢性肝炎的人,吃多了鸡蛋,可能会让肝细胞代谢更吃力。肝脏是调节血糖和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一旦罢工,糖尿病的门槛就更容易被跨过去。
![]()
第五类,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
这类人本身就带点“基因炸弹”,胰岛素敏感性天生偏低。鸡蛋虽然不是直接引爆炸弹的火药,但天天吃、顿顿吃,尤其是高热量饮食搭配鸡蛋,风险叠加之下,糖尿病的门槛真不远了。有家族史的,鸡蛋这事儿就别太任性了。
第六类,久坐不动、运动少的人。
![]()
你吃进去的营养如果没消耗掉,就只能转成脂肪和内脏负担。鸡蛋虽然是优质蛋白质,但吸收后也得靠活动来代谢。久坐族、办公室人群,天天吃鸡蛋当健康神器,结果发现血糖悄悄升了上去,事后追悔莫及。
说到这儿,不是让大家把鸡蛋一口气全戒了,而是得科学吃。那怎么吃才算“科学”?说白了,吃得不多、不过量、不过油。
健康成年人一天吃1颗鸡蛋问题不大,最好是水煮或者蒸,不加油。蛋黄可以吃,但别天天两个仨地吃,尤其是本身有三高、肥胖、脂肪肝的,建议一周控制在3~5颗蛋黄以内。
![]()
别把鸡蛋当主菜。鸡蛋是辅助,不是主角。你要是顿顿主食+鸡蛋+炒菜,那还能说得过去,但很多人是鸡蛋+肠+油+酱油,吃得像“蛋白质过年”,那就过了。
还有个问题很关键:很多人觉得吃鸡蛋能减肥,其实这是有前提的。你要是吃了鸡蛋就少吃主食、少吃零食,总热量控制住了,那确实有帮助。但你要是鸡蛋照吃,饭照吃,夜宵还不落下,那减肥就是一句空话,糖尿病反而更近了。
至于老年人,鸡蛋是好东西,但咀嚼能力差、肠胃功能弱的,一次吃太多蛋白质反而会增加代谢负担。建议搭配蔬菜、粗粮一起吃,别光靠鸡蛋补营养。
![]()
对了,还有不少人喜欢生吃鸡蛋,觉得更有营养。这个说法直接pass,不仅吸收率低,还容易感染沙门氏菌。你吃鸡蛋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赌命。
鸡蛋不是“坏东西”,但也不是“万能宝”。关键看你怎么吃、吃多少、吃给谁。鸡蛋这门功课,真不是一颗就能一劳永逸的。
那你平时是怎么吃鸡蛋的?一天吃几个?有没有啥吃法特别上头?你觉得鸡蛋到底是“健康担当”还是“糖尿病雷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别让健康的名义,变成糖尿病的开场白。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