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巴以这块地儿,是不是觉得像个永不停歇的烂摊子?打了几十年,死了那么多人,国际社会口水都说干了,为啥就是停不下来?
![]()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句“谁对谁错”能掰扯清的烂账,表面上是炸弹横飞,根子上却是千年恩怨、地盘争夺和大国算计拧成的死结。
这个让全世界头疼的火药桶,到底是怎么从一纸糊涂的“分家协议”开始,一步步烂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根子上的结:一笔纠缠千年的历史旧账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把时钟拨回到很久以前,这片被称为“应许之地”的土地,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都是祖先世代居住的家园,在宗教和文化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套两个家族都声称有完整继承权的“祖宅”,这官司从古代打到近代,就没消停过。
![]()
到了近代,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当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深受迫害,那个“回到锡安山,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梦想变得无比强烈,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此同时,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居住着阿拉伯人,人家也在这儿生活得好好的。一战後,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接管了这块地。
![]()
问题就出在这里,英国为了争取各方支持,做了件“两头许诺”的事儿——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说支持犹太人在此建立“民族家园”,但又补了一句“不得损害当地现有民族的权利”,这话说得漂亮,但实际操作起来,简直就是把火药桶的引信给点着了,大量犹太移民涌入,不可避免地与当地阿拉伯人因土地、资源和工作机会产生摩擦,矛盾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
![]()
分家方案的先天不足:1947年的分治决议与战争创伤
时间快进到1947年,英国觉得这烂摊子管不了了,撂挑子走人,把问题扔给了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联合国一拍板,出了个“分家方案”:把巴勒斯坦分成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因为太敏感,由国际共管。
![]()
这个方案,犹太人接受了,毕竟盼了这么多年,总算有个自己的国家了。但阿拉伯世界和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坚决不干,他们觉得这方案太偏心:当时犹太人口只占三分之一,却分到了超过55%的土地,而且很多还是沿海的肥沃地带;而阿拉伯国则多是零碎和贫瘠的土地,这口气咽不下去,和平分家瞬间泡汤。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结果,以色列不仅守住了联合国分给它的地,还占领了更多,而最深刻的创伤在于,有七十多万巴勒斯坦人在战火中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散落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加沙和西岸等地。
![]()
巴勒斯坦人将这次灾难称为“纳克巴”(Nakba),这个记忆成了代代相传的痛,也是后来所有问题的一个核心症结——难民回归权问题。
现实的死结:占领、定居点与破碎的“两国梦”
1967年的“六日战争”又是重重的一笔,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从此,以色列开始了在这些“被占领土”上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进程。
![]()
这“定居点”可是个关键词,在国际社会看来,这都是非法的,是和平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你想想,别人家的地,你不断派人过去盖房子、修路,还派兵保护,这算怎么回事?这不就等于一点点蚕食未来巴勒斯坦国的立国基础吗?
![]()
但在以色列看来,这些地方是祖先的故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宗教情感,特别是东耶路撒冷,有犹太教最神圣的圣殿山遗址,寸土不让,上世纪90年代,好不容易有个《奥斯陆协议》,带来了和平的曙光,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互相承认,巴勒斯坦人也成立了自治机构。
![]()
可惜好景不长,关于最核心的问题——边界怎么划、耶路撒冷归谁、难民怎么办、定居点咋处理——谈不拢。2000年,和平进程彻底破产,暴力冲突再次升级,信任荡然无存。
![]()
更麻烦的是,巴勒斯坦内部还分裂了,2005年以色列从加沙撤走后,主张强硬对抗以色列的哈马斯在2007年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带,而约旦河西岸则由相对温和的法塔赫管理。
这就造成了“一国两府”的尴尬局面,以色列和埃及因此对加沙实施了严密封锁,那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人道主义状况极其糟糕。
![]()
国际社会:拉偏架还是和稀泥?
在国际舞台上,各国的态度也影响着局势,美国是以色列最铁杆的盟友,每年巨额的军事援助,在联合国上一票否决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这态度明摆着,欧洲国家呢,通常更批评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支持“两国方案”,但说话不如美国好使。
![]()
周边的阿拉伯兄弟国家,以前是同仇敌忾,但这些年有些国家,比如阿联酋、巴林,在美国撮合下已经和以色列建交了,这被巴勒斯坦人视作一种“背叛”,联合国嘛,决议没少通过,谴责也没少做,但往往缺乏强制力,有点像个无奈的“和事佬”。
老百姓的苦: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受害者
说到底,冲突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老百姓,以色列南部的居民,常年活在火箭弹袭击的恐惧里,警报一响就得往防空洞跑。
![]()
而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在加沙的年轻人,从出生起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生活在封锁、贫困和战火的循环里,基础设施被炸毁,重建遥遥无期;缺电少药,生活没有尊严,一代代人就在这种仇恨和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和平的种子如何能生根发芽?
![]()
结语
看来,巴以这盘死棋,真是千头万绪,历史旧怨、领土争端、宗教圣地主权、难民问题、内部斗争、大国博弈……全都搅和在一起,国际上最主流的“两国方案”——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各自建国、和平共处——看似美好,但现实是,定居点不断扩张,巴勒斯坦领土支离破碎,“两国”的基础正在被侵蚀。
![]()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的和平,最终还要靠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自己来实现,它需要双方有魄力的领导人,需要超越历史伤痛的宽恕,需要换位思考的勇气。
这条路布满荆棘,漫长而艰难,但对于那片土地上渴望正常生活的普通男女老幼而言,除了继续艰难地寻找和平,他们别无选择,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一场冲突,能通过战争真正赢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