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一则来自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斯德・泰曼军营的监控视频,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后直接引爆舆论。
画面里,几名预备役士兵把一名巴勒斯坦被拘者拉到一旁,用防暴盾牌挡住外人视线,对着他拳打脚踢还不算,竟然用尖锐物刺入他的直肠。
![]()
受害者当场伤势严重,随后被紧急送医治疗。
这样的画面一曝光,不管是谁看了都会心头一紧。
本来巴以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没断过,被拘者的待遇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则视频无疑是火上浇油。
视频里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执法的范畴,哪怕是在冲突背景下,这样的暴力行为也很难让人接受。
视频一出来,涉事的五名预备役士兵立刻被推到风口浪尖。
![]()
他们被指控犯有严重伤害和虐待罪,但每个人都一口否认所有指控。
后来在一个周日,这几个人戴着黑色头套,跑到耶路撒冷最高法院外开了场记者会,直接喊话要求撤销审判。
他们的律师是右翼法律援助组织“霍内努”的阿迪・凯达尔,律师当场抨击这个司法程序“有缺陷、带偏见、完全被捏造”。
戴着头套开记者会这操作也挺少见的,不知道是想隐藏身份,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不满。
![]()
这边士兵还在喊冤,那边受害者的消息也传来了。
2024年10月,这位巴勒斯坦被拘者作为以色列与哈马斯换俘协议的一部分被释放,最终返回了加沙。
换俘在巴以冲突中不算新鲜事,通常是双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的交换,但这次换俘因为虐囚视频的存在,多了一层特殊意义。
受害者的释放,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起事件的后续处理。
视频曝光后没多久,军方就宣布要对视频泄露展开刑事调查。
![]()
而以色列军方前首席法律官耶法特・托梅尔-耶鲁沙尔米少将,直接被停职接受审查。
这一停职,让事件从单纯的虐囚指控,慢慢转向了泄密调查,牵扯出的人物级别也越来越高。
没过多久,2024年后续的一个周五,国防部长以色列・卡茨直接宣布,托梅尔-耶鲁沙尔米不得重返岗位。
无奈之下,她很快递交了辞呈。
![]()
在辞职信里,她倒是很直接,承认是自己批准向媒体释放部分资料,目的是“反击针对军方执法部门的虚假宣传”。
她还写道,“当存在合理怀疑时,我们有义务调查针对被拘者的暴力行为”。
本来以为辞职能平息一些风波,没想到这只是更大风暴的开始。
国防部长卡茨直接怒了,抨击她“散布针对以军的血腥谣言,不配再穿军装”。
总理内塔尼亚胡也紧跟着表态,称斯德・泰曼事件是“以色列建国以来面临的最严重舆论攻击之一”。
![]()
两位高层的强硬表态,一下子把事件从司法层面拉到了政治层面,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更戏剧性的是,辞职后没多久,媒体就报道说托梅尔-耶鲁沙尔米“失踪”了。
警方赶紧在特拉维夫北部海滩展开搜寻,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才终于找到她,确认她“安全且身体状况良好”。
本以为失踪疑云就此结束,没想到紧接着她就被警方拘留调查。
后来警方连夜通报,已经逮捕了两名嫌疑人,涉嫌“泄密及其他严重刑事罪行”,除了托梅尔-耶鲁沙尔米,还有前首席军事检察官马坦・索洛莫什上校。
![]()
本来想,一个虐囚事件,处理涉事士兵就行,没想到最后牵扯出军法高官泄密被捕,这剧情反转得确实让人意外。
托梅尔-耶鲁沙尔米作为军法总顾问,按理说应该是维护军队法治的关键人物,却亲自批准泄密,这背后的动机确实耐人寻味。
她说是为了反击虚假宣传,但在军方和政府看来,她的行为就是背叛。
这件事也让以色列国内的分裂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右翼群体把视频泄露当成是对军方的诋毁,甚至直接定性为“近乎叛国”。
![]()
早在2024年7月,军警前往军营讯问11名预备役士兵时,就有极右翼抗议者闯入营地声援,其中还包括至少三名执政联盟议员。
这些抗议者觉得,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军队的行动应该得到支持,而不是被内部人员“捅刀子”。
但左翼群体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觉得托梅尔-耶鲁沙尔米的行为,是她作为军法总顾问少有的一次真正履行职责。
在他们看来,这段视频刚好验证了此前流传已久的虐囚传闻,军队内部确实存在对被拘者的暴力行为,而托梅尔-耶鲁沙尔米的泄密,是为了揭露真相。
如此看来,这起事件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或政治事件,更成了以色列国内左右两派交锋的导火索。
国内吵得不可开交,国际社会也没闲着。
其实早在2023年10月,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就发布过一份报告。
报告指出,数千名来自加沙的成年人和儿童被拘者,“遭受系统性虐待、身心暴力与性暴力,构成酷刑与战争罪”。
![]()
只不过当时以色列政府直接否认了这些指控,称所有指控都会经过彻查,还重申以色列军队“完全遵守国际法标准”。
这次虐囚视频的曝光,让联合国之前的报告再次被翻出来讨论。
国际社会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以色列对被拘者的待遇问题上,不少人道主义组织呼吁展开独立调查,核实视频内容以及是否存在更多类似的虐囚行为。
根据《日内瓦公约》,交战方必须保障被拘者的基本人权,禁止使用酷刑及残忍、不人道的待遇。
很显然,视频里的行为已经违反了这一公约的精神。
![]()
这起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回溯巴以冲突的历程,2020年以来,联合国已经多次收到巴勒斯坦被拘者遭受虐待的投诉,其中部分案例还经过了第三方核实。
这说明以色列军队在对待被拘者的问题上,可能存在系统性的漏洞,要么是纪律监督不到位,要么是法治执行不够严格。
托梅尔-耶鲁沙尔米的泄密行为,虽然在以色列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让这些隐藏的问题被公开讨论。
对于以色列来说,这起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
首先是军队的国际声誉受到了打击,本来以色列军队在国际上以战斗力强著称,但这次的虐囚丑闻让其形象大打折扣。
国内的政治分裂进一步加剧,执政联盟一边要面对右翼的压力,一边要应对左翼的批评,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更何况,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人权监督力度可能会加强,这也会影响到它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合作。
而对于巴以关系来说,这起事件无疑让双方的敌意进一步加深。
![]()
本来换俘协议带来的一丝缓和氛围,被虐囚视频和后续的风波彻底打破。
巴勒斯坦方面肯定会以此为契机,指责以色列的人权问题,而以色列国内的右翼势力则可能会借机施压,要求采取更强硬的对巴政策。
如此一来,巴以之间的人道主义沟通和冲突缓和,变得更加困难。
托梅尔-耶鲁沙尔米的行为,到底是“泄密叛国”还是“履职揭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站在以色列军方和政府的角度,她的泄密行为损害了军队的利益,破坏了国家形象;但站在法治和人权的角度,她的行为或许揭露了军队内部的黑暗面,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
只不过,她选择的方式可能确实有些极端,直接泄密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说到底,这起虐囚视频泄密事件,本质上是巴以冲突中人道主义问题、以色列国内政治分裂与军政关系矛盾的集中爆发。
一段视频,牵扯出士兵、高官、政府、国际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博弈。
以色列需要在维护军队声誉与坚守法治、保障人权之间找到平衡,而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冲突地区被拘者权益的关注与保护。
![]()
这起事件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在冲突和对立中,人权和法治不应该被忽视。
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无论是军队还是政府,都应该遵守国际准则,保障每个个体的基本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为巴以冲突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否则类似的丑闻还会不断上演,双方的仇恨也会越积越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