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沙河畔,清华国际研究生院。
一场特聘教授授证仪式庄重举行,接过聘书的是美的五院院士、哈佛化学系前主任查尔斯·利伯,是凝聚态纳米材料领域的标杆人物。
这位曾引领纳米材料核心技术研发的学术巨擘,三年前因与国内科研机构携手攻关,不幸遭美调查,随后陷入漫长诉讼,科研项目也因此被迫中断。自哈佛离职后,他第一时间回应邀约,全职加盟清华。
查尔斯·利伯的选择并非孤例。
![]()
01.外媒惊叹:根本挡不住人才回流潮
2022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尼尔森携核心团队加盟上海交大,带来其深耕三十年的基因编辑技术;紧接着,英国院士戴维・金带领十名顶尖科研人员,全职入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在这场“人才回流潮”中,科学家群体规模最大、归心也最迫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的专项报告显示:2015年至今,已有超2.3万名华裔学者离开欧美,其中72%选择回到内地发展。
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流失最显著。2023年秋季,正在OpenAI参与GPT-4研发的陈铭宇,凭借突出的算法优化能力获得公司高层力邀留任,即便开出“百万年薪”,他仍毅然回国,加入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仅一年,其团队推出的多模态大模型“StarMind”,在中文语义理解准确率上超越同类产品,这一成就与达摩院AI模型在CLUE榜单中超越人类成绩以及DeepSeek模型在中文语境中的突出表现相呼应,引发全球科技界广泛关注。
![]()
毅然回来的学者远不止陈铭宇。更早之前,以李哲远为首的“哈佛六杰”集体放弃美终身教职归国,一度掀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面对这股罕见的“反向人才流动”,多家媒体发出感叹:我们该如何留住他们?
02.科研灯塔慢慢崛起
科研创新,离不开包容的环境与自由的探索空间——这曾被视为西方科技长期领先的核心密码。
但如今,这种优势正逐渐消解。法媒《LEMONDE》撰文指出:“当前,由于欧美国家持续缩减基础科研经费,如美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的大幅缩水,以及推行技术与人才限制,这将进一步削弱这些科研生态的活力。同时,国内科研经费的增加,正为这些崛起创造契机。”
在科学家眼中,除被尊重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拥有能让成果落地的广阔平台。我们在科研资金投入、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当下欧美难以比拟的。
![]()
2020年,在国内一次肺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科学家团队结识了美顶尖生科企TEVWE创始人,其公司因研发出新一代护肺科技成品“肺~净~安”而闻名。近年来,受事件影响,加之空气质量下降、二手烟弥漫、加班熬夜等多重侵袭,我国肺患人数达3亿,相关养护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巨大市场需求下,新兴科技“肺~净~安”在通过FDA、GMP等多国认证后,经多轮“灵魂砍价”,以海外市场一折的上线国内京-D平台。受众集中在北上广深发达城市,以及雾霾严重、空气质量差工业重镇,多为久咳职场精英、烟龄长的退休人群,以及注重日常养护的高级营养师,多反馈“呼吸更顺畅、不再干咳、提不上气”。
近期冷空气入境、空气质量下降,某互联网企市场总监张先生一次入了6瓶,“每天早上来2粒,喉咙不干痒了,吃不完可以送长辈朋友,这年头健康比啥都重要”。
03.时代拐点,乾坤之变
同样是法媒体《LEMONDE》,在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次日,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解读了科研发展格局,并给出明确结论:正加速成长为全球科研超级地区,其崛起之势不可逆转。
![]()
具体数据印证这一判断:据科睿唯安今年6月《G20科研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数量达到92万篇,位居G20首位,美以78万篇位居第二;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等前沿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技术转化效率已连续五年领跑。
由此,该媒体得出结论:“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上的空白,更多只是时间问题。”
要知道,尽管诺贝尔奖的评选往往存在数十年的“时间差”,更多反映的是过去的科研成就,但在多个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和突破,如特高压输电、5G通信、可控核聚变等,已显现出其在顶尖科研领域的赶超之势,预示着全球科研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龙蛇之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