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言恭达老师题字
![]()
郑长安
第一部分
溪山履迹
——苏轼生平纪游作品选萃
旨在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勾勒苏轼自22岁中进士步入仕途,至66岁终老于常州这四十余年间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按照其生平重要时间节点与地域转换,每年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或文赋进行书法创作,构成一部视觉化的“东坡足迹之旅”。
![]()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36cm×20cm×4
嘉祐二年(1057)苏轼22岁,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183cm×91cm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苏轼33岁。离蜀返京。
![]()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27cm×52.5cm
熙宁十年(1077)苏轼42岁。
![]()
苏轼《定风波》/182cm×60cm
元丰五年(1082)苏轼47岁。贬居黄州,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
苏轼《自记庐山诗》/21.5cm×53cm
元丰七年(1084)苏轼49岁。贬居黄州。
![]()
苏轼《武昌西山并引》/30cm×42cm
元祐元年(1086)苏轼51岁。在京师。三月,升为中书舍人。九月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
苏轼《书上元夜游》/32cm×22cm
元符二年(1099)苏轼64岁。贬居儋耳。
![]()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29cm×40.5cm
元符四年(1101)苏轼66岁。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暴病,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
第二部分
毗陵我里
——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情谊
集中展示苏轼与常州深厚渊源的诗词文赋,突出常州在其生命中的特殊地位。他一生有14次常州之行,所做诗词直接表达对常州风物与卜居常州、终老于此的向往。与常州友人交往唱和的诗文,反映苏轼与常州士绅的密切关系。他对常州“溪山好”的由衷赞美及其“毗陵我里”“庐里之约”的深情表达,突出常州在其生命中的特殊地位。
![]()
苏轼上表三首/34cm×33cm×10
![]()
苏轼《答贾耘老》/177cm×95cm
![]()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200cm×50cm
![]()
苏轼《常州太平寺观牡丹诗二首》/27.5cm×36cm
![]()
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182cm×97cm
![]()
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七条屏/182cm×47cm×7
第三部分
高山流水
——苏轼与友朋酬答及后人缅怀
呈现苏轼的交游世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现苏轼作为社会交往核心人物的魅力,体现东坡文化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通过书写这些作品,再现苏轼时代的文脉流转,融入后世对这位文化巨匠的无限景仰,形成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
苏轼《水调歌头》/36cm×36cm
![]()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23cm×22cm
![]()
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180cm×97cm
![]()
苏轼《跋王齐翰勘书图》/180cm×70cm
![]()
任道镕撰《宜兴东坡书院联》/182cm×21cm×2
![]()
赵怀玉《苏文忠公洗砚池》/32cm×134cm
![]()
曾慥《类说·荆公得离骚句法》/23cm×67.5cm
第四部分
千古风流
——苏轼经典名篇荟萃
集中展示苏轼那些脍炙人口、具有极高文学与哲学价值、超越具体时空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是苏轼文学艺术成就的巅峰代表,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广为传诵。通过书法艺术的再创作,使人在熟悉的文本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感受苏轼经典诗词歌赋历久弥新的魅力。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38cm×35cm
![]()
苏轼《望海楼晚景二首》/200cm×50cm
![]()
苏轼《种茶》/27cm×28cm
![]()
苏轼《临江仙一首》/200cm×50cm
![]()
苏轼诗《纵笔三首》/200cm×100cm
![]()
苏轼《前赤壁赋》/45cm×768cm
![]()
苏轼诗二首/34cm×44cm
![]()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一首》/134cm×70cm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