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俨少艺术院的一场“文字风波”,照出了某些文化机构的玻璃心——既脆且硬,一碰就碎,碎了还扎人。
网红沈巍在陆俨少艺术院轻轻一指,指出“履薄临探”实为“履薄临深”之误,不料竟插了马蜂窝。一场本该是文化雅事的纠错,演变成了文化机构的“谢绝入内”连续剧。
这出戏码让人不禁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文化场所变得如此“文化脆弱”?是知识权威被挑战了吗?不,这分明是错误被当场揭丑后的恼羞成怒。
“履薄临深”源出《诗经》,白纸黑字传承千年。偏偏到了某些文化机构手里,就成了可以随意“创新”的“履薄临探”。
![]()
艺术院展板错误
更妙的是,当被指出错误时,院方的应对堪称“行为艺术大赏”——先称按谢老原稿,后说找不到原稿;这边拿着地方小报当令箭,那边对正确出处视而不见。
最精彩的莫过于,网上一些所谓“文人大家”的辩护词:从“尊重原稿”到“成语活用”,一套套说辞让人恍惚——这到底是在维护文化,还是在维护脸面?
安徽大学彭家法教授说得明白:成语确有变通,但从无“履薄临探”一说。错就是错,何必硬撑?
认个错有那么难吗?难,难如上青天!毕竟在有些人看来,认错等于认输,认输等于丢脸,丢脸等于——天要塌了!于是乎,宁可抱着错字跳井,也不愿说句“谢谢指正”。
这不禁让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妙语:“自己东西被别人指出了毛病,就像当众被指出脸上沾着饭粒。”不同的是,聪明人会悄悄擦掉,而有些人偏要坚称那是美人痣。
![]()
嘉定报错误
事件后续更富戏剧性:沈巍所到之处,文化场馆纷纷挂起“免战牌”,写尽了某些机构的怯懦。他们在怕什么?怕被揪出更多错误?怕权威扫地?还是怕——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海盐到盐城再到淮剧博物馆,一路走来,错误五花八门,应对却出奇一致:躲!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某些文化机构奉行的是“鸵鸟政策”——把头埋进沙子里,错误就不存在了。妙啊!
沈巍说得在理:“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官方或者说有关文化部门,能够主动出击,主动拥抱互联网。”
若当时馆方能借势而为,大方认错,甚至搞个“大家来找茬”活动,何尝不能化危机为转机?偏偏选择了最笨的一招——关门大吉。
![]()
2000年出版的《陆俨少研究》原文
这逻辑好比家里有灰尘,不去打扫,反而禁止客人进门,最后灰尘积成了山,反倒怪客人眼睛太尖。
说到底,这不是在保护文化,而是在保护那种不堪一击的虚荣。一个错字如同面镜子,照出了某些文化机构的真实面貌:外表光鲜,内里虚弱;嘴上欢迎指正,心里防民之口。
重新开放后的艺术院撤下了问题展板,却未撤下那颗防错如防贼的心。这场风波本该是个简单的文化纠错,最后却变成了一场关于面子的行为艺术。
“履薄临深”的本意是谨慎小心,而今在某些文化机构那里,却成了对批评者的“严防死守”。他们战战兢兢地维护着那些错误,如履薄冰地防备着每一双雪亮的眼睛,这何尝不是对这个成语最荒谬的诠释?
![]()
认错不可耻,可耻的是那些宁愿一错再错,也不愿说句“我错了”的固执。在这场闹剧中,真正的“履薄临深”,应该是我们对文化的敬畏,而非对权威的盲从。
各位:你的身边有这样的错误吗?我们一起来找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