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张来自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的“家校联系卡”图片,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像一根针,刺破了无数家长心中那层名为“教育公平”的窗户纸。
![]()
表格中,两项内容格外刺眼:
一是“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并“贴心”地附上示例:(如医生、警察等职业,科技类的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
二是冰冷的三个字:“是否单亲”。
一时间,舆论炸锅。学校随后火速道歉,承认“问询项目设计欠妥”。但这张被撤回的表格,所映照出的现实却远未消失——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在某些教育者心中,“家校共育”的初心,正在异化成一场对家长资源的隐秘筛选与实力普查。
1. “资源”二字背后,是赤裸裸的“拼爹妈”潜台词
让我们细品这句话:“可以提供的职业资源有哪些(如医生、警察等职业,科技类的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
这真的只是一次简单的兴趣调查吗?不,这分明是一张“家长实力段位表”。
它在无声地询问:
- “您的人脉和职业,能否为学校的活动‘行个方便’?”
- “您的单位,能否成为孩子们免费的‘课外实践基地’?”
- “您的社会能量,能否为学校锦上添花?”
试想,当两位家长同时站在老师面前,一位是能提供“科技公司参观”的CEO,一位是勤勤恳恳的普通工人,在未来的“家校互动”中,谁的建议可能会被更“重视”?谁的孩子又可能因此获得更多无形的“关注”?
这张表格,让“家校共育”这个温暖的词汇,瞬间充满了功利的味道。它仿佛在告诉每一位家长:请亮出你的筹码,你的价值,决定了我们对你孩子投入的热情程度。
2. “是否单亲”?那是一道不该被公开审视的伤痕
如果说“资源调查”让人焦虑,那么“是否单亲”这一项,则彻底击穿了人文关怀的底线。
家庭结构,是每个孩子的隐私,更是一些孩子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柔软。将这一项公然印在需要上交的表格上,是何种的冷漠与粗暴?
它无异于给一些孩子贴上一个隐形的标签。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一栏信息,在集体中感受到何种微妙的眼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保护与弥合,而不是如此简单地将孩子置于被审视的境地,在他们的身份认知上,刻下一道名为“特殊”的印记。
3. 我们为何愤怒?因为它在量化每一个普通人的爱与努力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我们是那个孩子发烧时,无法一个电话就请来名医会诊的家长;
我们是那个学校需要资源时,无法大手一挥提供博物馆专场或科技公司赞助的家长。
我们唯一能提供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下班后疲惫却仍坚持的陪伴,是省吃俭用攒下的学费,是为孩子每一个进步而发自内心的鼓掌。
但这张表格似乎在说:这些,不够。
它试图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进行一场冷酷的“价值评估”。它让那些在职场中奋力拼搏、在生活琐碎中默默耕耘的绝大多数普通父母,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与屈辱——难道因为我是一名普通职员、一位超市收银员、一个外卖骑手,我的孩子在学校所能获得的教育,就要因此打上折扣吗?
4. 教育的初心,应是“有教无类”,而非“因财施教”
孔夫子两千年前便倡导“有教无类”。教育的伟大,在于它应是一片净土,能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其出身,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获得平等的机遇和尊重。
而这张“家校联系卡”,无论其初衷被解释得多么冠冕堂皇,其客观效果都是在推动一种“因财施教”、“因资源施教”的倾向。它正在将成人世界的丛林法则,过早地、毫不掩饰地引入本应纯洁的校园。
忻州长征小学的道歉,是一个必要的交代。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一所学校的反思。
这起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弥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功利心态。它是一次警醒,提醒所有教育工作者:家校共育的基石,是信任与爱,是共同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场关于社会资源的冰冷交易。
我们希望,未来送到家长手中的,是一份真正关心孩子兴趣与成长的问卷,是一封邀请所有父母平等参与教育的温暖信函。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纯粹地对待。每一位父母的爱与努力,都不该被一张表格粗暴地分为三六九等。
—— 这不仅仅是一张表格的争议,这是我们所有人,对于教育公平底线的共同守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