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当天,攀西片区的声音被完整记录下来,带着具体建议和明确关注点走出了会场,为省里接下来的规划文本提供了实打实的素材。
![]()
那天是11月12日,地点在西昌,现场不是走过场的例行公事,反而像一场把问题摊在桌面上的工作会。省发展改革委派来了相关负责人,会议由总经济师徐莉莉主持。徐莉莉把这次座谈当成一个关键的沟通点,一句简单的目的摆明了:把攀西地区的真实诉求和问题收上来,尽量把基层的东西变成“十五五”规划里能落地的内容。场子里发言的人不少,来回有问有答,很多时候一问一答就能把重点敲清楚,不像那种你发言了半天却没人接茬的场面。
省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处副处长李东晋做了材料说明。他把国家对“十五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说清了,也交代了我省现在的编制进度和方向。李处长强调了两点: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要看得清,二是省内发展所处的阶段要判断准。说白了,就是别把希望写得太天花乱坠,也别把现实问题遮掩了。说完这些框架性东西后,大家就围着这些话题展开争论,基本都紧扣地方实际,关注点落在资源配置、项目储备、指标设定这些能不能干的东西上。
参会的单位挺多的:驻凉山州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凉山州有关部门,西昌市政府,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的同志也在。每一方都挠着自己的症结来讲,不是泛泛而谈。有人把本地某条交通线、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期准备情况拿出来问能不能优先储备;有人强调产业协同,建议给中小企业和就业扶持写点更具体的措施。说话的口气很务实,很多提议带着“我们这儿真有这个难处”的味道,既有对整体布局的想法,也有对某个项目论证的细化要求。
议题里最常被提的几件事:交通互联、产业衔接、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别看这些词常见,可每一个下面都有实打实的问题。比如交通互联,跟着讲的就是资金怎么配、哪些路优先上;生态修复,接着就是生态补偿和施工期的就业安置;民生改善,不只是盖几栋楼,还得考虑后续运维和服务者的培养。很多代表把近几年地区经济指标、项目推进的数据一条条拿出来,比起空口说目标,这样的对比更能把“想干什么”变成“能干成什么”。
会议强调了文本措辞要慎重这点挺实在。有人提醒,涉及国家事权和定位的词不能乱用,比如“高地”“支点”“核心”“世界级”“全国性”这类会超出权限或引发争议的词,要有国家层面明确定位才敢用。这个不是无的放矢,大家翻过往文件里措辞过度导致执行困难的案例,谁都不想规划写得漂亮但兑现不了。换个比方,都是做菜的人,别把盘子摆得像米其林餐厅样子,结果锅里连盐都没放。
讨论指标尺度那段比较热闹。大家都认同指标要有进取性,但不能脱离现实。于是就出现很多“拿数据说话”的场面。有人拿出本地区过去三年的经济增长、投资到位、人口流动数据来佐证自己的建议,目的就是把抽象目标变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会议里反复强调,要把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做透,把风险评估、储备清单都准备好。别到了要推的时候还在赶环评材料、做可研——这种事大家都有过教训,谁也不想再重来。
发言风格总体偏务实。凉山州和西昌市的代表反复把当地的现实问题摆出来,给出的建议经常带着“如果这样写,能解决我们现在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也把工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痛点讲清楚,讨论多落到如何在保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升级。有人提到做小微企业扶持和就业稳定的政策细化建议,大家对“有针对性”的表述都比较感兴趣,认为比笼统的口号更扎实。
会议的交流不是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许多条都是多人来回讨论。省里把编制进度表和初步框架摆出来后,参会单位就逐项点评。比如某单位把一个拟列为优先储备的工程前期资料拿上来问可行性,省里的人就把政策边界和数据支撑的标准讲清楚;有代表质疑某项经济指标看起来太高,现场就展开了算账,把指标和历史数据、可用资源、财政承受能力一一比对。节奏紧但不乱,重要的点上大家都讲得直白,有根可循。
会场外的互动也很真实。休息时不少人交换材料、再补充意见,这说明大家带来的不是临时起意的点子,而是平时办公中反复琢磨出来的建议。记录员把每条话详细记录,不是随便写写,回头还要按主题整理,方便省编制组吸纳。会后大家都带着任务单回各自单位,谁负责补什么材料、哪天前上报都写得明白。会散了,很多人还在商量对接细节,整个气氛是忙但有条理的那种。
从更大的时间脉络看,这次座谈属于规划编制流程里必须有的一环。国家和省有要求,地方有实际,得把两头对接好才行。省里这次是做两件事:把上头的编制要求讲清楚,让地方知道写什么,和把地方的真实声音带回来,让编制组知道基层的盲点和需要优先解决的事。只有这两头都铺好了,文本才有可能又有高度又能落地。
会议上有一句话很直接,讲规划要“脚踏实地”。那人把这句话具体拆成三件事:目标得有依据、项目得有储备、表述得规范。听着接地气,背后却是对可操作性的深切担忧。有人打了个比方,说规划不能光好看像摆拍的海报,得像做饭一样,原材料得备齐,配料得合适,别到上桌才发现少了盐少了油。
下午收尾时,主持人交代了后续步骤。把今天的发言整理成会议纪要,按主题梳出需要补充论证和数据支撑的清单,省编制小组负责汇总并推动纳入下一轮文本修订。与会各方也明确了时间表和责任人,谁补哪块、在哪个时间节点前完成都写在案子上。记录和联系人名单都交底得很清楚,接下来看谁把材料准备得足、谁把论证做得实,后续动作就能往前推。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带着各自的任务离开。现场既有质疑也有建设性意见,更多的是把问题放在明面上,好让下一步的编制工作有据可依。会后的几天里,省里会把这些意见分门别类,有的列为优先储备项,有的要求补数据论证,部分建议会被细化成具体的编制条目。现场记录员和各单位的联系人都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再开空话会,而是把数据、可研、环境评估这些实打实的东西准备用上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