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了,这位手握中国电磁炮核心技术的专家,竟是美国间谍,日常工作里出卖大量情报,让国家损失惨重
他是实验室里最不起眼的那类人:不张扬、不多话,整天泡在数据堆和试验台前。
但谁也没料到,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只懂科研”的技术骨干,居然在十几年里把中国电磁炮的核心机密,一点点掏空,卖给了境外势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不是被胁迫,不是被威逼,是心甘情愿地、一笔一笔地把国家利益打包送人——换来的,是几辆豪车、一张绿卡,还有每份情报5000美元的“技术费”。
这起案件的主角叫张建革,曾是中国电磁炮研发领域的关键人物。
从2011年到2017年,他累计泄露了20项涉密技术资料,其中9项为机密级、6项为秘密级,内容涵盖轨道电流优化、炮管耐高温材料、电源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
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外行可能看不懂,但业内知道,这相当于把“换代武器”的全部密码拱手交出。
央视在2020年公开通报这起案件时,称其为“国防科技安全领域的标志性教训”,一点都不夸张。
![]()
电磁炮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它不是单纯的一门炮,而是未来战争体系中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中国在2018年实现全球首次海上实弹测试,炮口动能达到32兆焦,发射速度超过五倍音速,不依赖火药,靠电磁加速,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极大提升远程打击效率,对传统防御系统形成压制性优势。简单点说,这东西一旦真的实战化,谁拥有它,谁就能在未来海战中拥有“先手权”,由此可见张建革出卖情报的严重性。
张建革是怎么被策反的?过程并不复杂,套路也不新鲜。
2011年,他以科研交流身份赴美,结识了一位自称“技术顾问”的男子,代号“杰克”。
一开始,两人谈专业,谈合作,谈未来武器发展趋势。随后,是高档餐厅的宴请,豪车接送的待遇,再到暗中许诺:每份技术资料5000美元,子女留学包办,身份绿卡安排妥当。
这套“糖衣炮弹”的设计精准戳中科研人员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弱点——渴望被重视。
国家安全部后来披露的细节更让人唏嘘,张建革在第一次赴约时,仅仅收下3000美元“见面礼”,就答应合作。
从那之后,他用钢笔摄像机、纽扣录音器等设备,17次潜入涉密区域,偷偷拍摄设计图、参数表,回家再扫描成PDF,伪装成学术论文,用加密通讯工具分批发送。
他甚至利用实验室保密设备管理的漏洞,在监控死角完成操作,并配合境外人员使用动态IP接收。技术含量不低,隐蔽性极强。
事情败露,是因为他的一次出行中,行李箱夹层被查出多个加密存储器,里面正是电磁炮电源系统的核心参数。
这套参数与我军下一代武器系统的整体方案高度契合,是整个系统能否实战部署的“启动按钮”。这不再是“泄露几份文件”那么简单,是对整个战略工程的直接打击。
2017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间谍罪判处张建革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这是军工领域少有的重判,也开了技术专家被判间谍罪的先例。
判决之后,整个国防科研系统开始系统性整改。
713研究所率先实施“双人双岗”制度,涉密资料调取必须两人同时操作,所有操作自动生成日志;国防科工局也建立了涉密人员思想动态追踪机制,科研人员年度培训中,反间谍教育成为“必修课”。
这起案件不是孤例,航天系统也曾发生类似事件,张学军案同样让国家在航天项目上损失严重。
国家安全部在2020年发布预警,提醒科研机构警惕“合作研究”外衣下的情报渗透。
近年来,“杰克”式的人物频繁出现,他们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用密码和电报,而是穿着西装、拿着名片,用“技术交流”的方式打入核心部门。这种渗透方式更隐蔽,成本更低,破坏更大。
张建革有技术,也有野心,却少了对国家的敬畏和对底线的坚守。
科技越先进,防线越要牢固。在这个数据就是战斗力、技术就是战略资源的时代,任何核心机密的泄露,都会在几年后变成战场上的代价。
张建革案不是过去式,是警钟。
安全从来不是一纸制度,而是一种持续的警觉。一个间谍能让数十亿研发投入损失惨重,更能让战略优势瞬间归零。
面对愈发隐蔽的情报战,中国不能只靠“堵漏洞”,更要在制度、文化和技术层面构筑起一道道真正的“防火墙”。
参考来源:国家安全部披露典型案件:军工专家成间谍 金钱驱使出卖国家秘密——2020-04-16 14:44: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