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总干渠计划在11月25日恢复通水。
为赶上这个日子,施工方把全部混凝土浇筑的最后期限定在11月22日。现在工地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刚浇好的边坡上,工人拿着振捣棒来回振实,几台挖掘机同步清理渠底,把下一段的基面铲平。项目被拆成8个工段,动用近1500名参建人员、300多台各类设备同时作业,很多路段采取三班倒,白天尽量把能做的活做完,夜间以保关键节点为主。自从10月25日断流进场后,技术负责人何晓强和同事们几乎天天守在工地,盯着每一项施工细节和进度表——说白了,大家是在和时间赛跑。
定11月25日这个节点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东风渠是都江堰灌区的主输水干道,要给成都、眉山两市的19个县(市、区)和天府新区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断流会影响沿线居民和企业正常取水,波及面很大。为了把断流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管理处提前启用了备用水源配套:部分区域临时接入成都市绕城输水管线做应急供水。举个具体例子,龙泉驿区在东风渠断流期间就临时接入了绕城管线,顶着这个“兜底”才能保证居民日常用水不至于断档。
工程规模和技术要求都挺硬核。整治范围约20公里,边坡混凝土总长度合计约33600米,渠底约19470米,要浇混凝土面板12100块,混凝土总体积约11.16万立方米。边坡混凝土厚度定为15厘米,渠道底部为20厘米,遇到险工段还加了钢筋,这标准比以前高不少。施工方称这是近几十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目标是把长期存在的渗漏、淤积问题解决掉。初步估算,整治后输水损失能从以前的6%以上降到3%以下,这对提升沿线水资源利用率是实打实的好处。
说点来龙去脉:东风渠始建于1956年,最早是为丘陵地带调蓄水源建的一个重要工程。经过几十年扩建,到1985年基本完成六期工程。不过这条渠跑了快70年,只有在上世纪80、90年代做过几次加固和扩改,长期没做大规模整修,在高负荷输水下逐渐出现老化和破损,渗漏问题明显,供水能力受到影响,整治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
现场生活化的细节也不少。渠道上有座叫“泡桐树”的人行桥,平时居民还会走过,工程一面紧张施工,一面注意把对周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管理处在多个工段安排白天高强度施工、夜间控制噪音和交通管制,尽量不影响居民出行。现场人员普遍有一种责任感:通水时间很明确,任何环节出点偏差都会影响下游用水,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
施工流程里头讲究顺序也讲细节。断流后先把渠底的淤泥清出来,挖机把积泥运走,人工同步修正边坡线型;然后铺模板、绑钢筋,再混凝土浇筑并持续振捣,浇筑后要进行养护以防开裂。遇到地形复杂的险工段,会临时做支护和加固,施工队会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工法。管理处的技术人员每天要检查浇筑厚度、密实度和养护情况,哪里不达标就立刻返工。工作节奏紧,技术门槛也高,马虎不得。
对沿线的经济和生态作用也被纳入考虑。整治完后,除了直接减少输水损失、提高供水效率外,还能更稳定地为青龙湖、东安湖、兴隆湖等城市滨水空间供给生态用水。换句话说,不光是让水龙头能稳当地出水,也利于城市水域和生态带的长期运行。
工程的组织和资金也不是小事。作为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收官工程,今年在东风渠整治上投入了2.37亿元。管理单位和参建方签了“军令状”,把11月25日恢复通水作为硬性节点。为保证进度,现场从材料、机械到人员都在加码,遇到供应或技术问题,项目部会立即向上级和专业队伍协调,尽量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现在正是最高压的那段日子。混凝土浇筑的进度、养护质量、备用水源保障、噪音和交通管制这些任务同时推进,夜里工地灯火通明,工人们在灯下忙活。任何小差错都可能影响通水时间,大家都提着精神把每一步做细做实。计划的通水日期近在眼前,现场还在做最后的冲刺,连深夜的挖掘机声、振动器的节奏都像是在为那一天做倒计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