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宣称“台海有事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引起中方的强烈谴责。
央媒、官号纷纷下场,直指日本政府“若碰红线,新账旧账一起算”,国内民众也群起激昂,但越到这时我们也要冷静,因为一旦开打,我们的对手绝不仅有日本这一个!
误区一:把群架当单挑
2025年以来的几组数据值得关注:美日联合军演频率较三年前增长40%左右,日本防卫省采购美制武器的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
这些信号都在提示我们,需要以更立体的视角来审视对日斗争的本质。
换句话说,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对日问题简化为中日两国之间的较量,这种认知可能偏离了现实,其实日方的军事行动始终与美军保持高度协同。
比如今年10月,日本最新型的"最上"级护卫舰出现在南海争议海域,虽然其排水量仅为中国055型驱逐舰的一半,但却配备了射程超出预期的美制反舰导弹。
![]()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舰行动期间,美军一架P-8A反潜巡逻机始终在附近空域提供情报支持。
这种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在深厚的制度基础之上。
目前美军在日本的军事存在已形成立体化布局:18个大型基地像楔子一样嵌入日本列岛,78处专属设施控制着关键海峡,131个可使用的军事区域构成了一张覆盖西太平洋的监视网。
![]()
2025年最新卫星图像显示,驻日美军基地的机库扩建工程正在加速,这些基地不仅储存着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还配备了最新型的电子战系统。
法律层面的联系更是不容忽视。
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虽然写着"共同防卫",但实际操作中美国对防卫时机的选择权很大。
![]()
2025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兵棋推演显示,在所谓的“台海”方案中,美军介入的前提往往是"确保关岛基地安全后"。这种利益优先级的差异,意味着日本在某些情况下会被当作战略试探的棋子。
历史案例也提供了佐证。
![]()
2012年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前后,美国先后派出两艘航母巡弋亚太。2025年类似的配合再度上演:4月日本内阁通过新版《海洋安全保障战略》后,美军立即向日本增派了6架F-35B战斗机。
因此,当我们讨论对日斗争时,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以美日同盟为核心、多个国家参与的战略体系。
![]()
更值得深思的是战略层面的调整。
2025年9月,美日"2+2"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首次明确写入"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确保联合行动能力"的条款。
随后日本航空自卫队宣布将派遣人员常驻美国太空军基地,这种深度融合可能意味着两国军事合作正在向新高地拓展。
经济领域的联动也值得关注。
![]()
2025年日本政府对美直接投资的增长中有三分之一流向了国防工业领域,三菱重工等企业获得了美方更多的军备订单。
这种经济利益的绑定,使得美日同盟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合作,形成了更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误区二:等准备好了再动手
第二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必须等到实力完全碾压才能出手。
这种思维可能忽略了海权国家的行为特质。历史经验表明,海洋强国往往更倾向于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
就像19世纪末的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但在甲午海战中却因战术被动而失利。
2025年日本军事建设的重点也反映了这种思维:虽然其军费开支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但重点投向水下作战力量和太空侦察能力。
最新服役的"大鲸"级潜艇静音性能显著提升,配合新采购的美制无人潜航器,正在构建水下监视网络。
![]()
这种"非对称"发展思路,凸显了其以小博大的战略取向。
在战术层面,日本自卫队2025年的演训内容也值得关注。海上自卫队频繁进行"岛礁防御"演练,陆上自卫队则加强了离岛夺占训练。
这些演训的想定场景往往不是正面决战,而是快速控制关键节点的"点穴式"打击。这种战术选择与历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有着相似逻辑,即不追求全面优势,而是寻求在关键节点实现突破。
![]()
更深层的原因是海洋环境特有的不确定性。
与陆战不同,海战往往具有"一局定胜负"的特点,特别是在西太平洋海域,由于气象、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先发制人的收益可能远远大于后发制人。这种战场特性,促使海权国家更倾向于采取主动进攻策略。
![]()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化进程加速,与那国岛上的雷达站完成升级,探测范围覆盖台湾北部海域。石垣岛上的导弹部队完成部署,宫古岛上的军事设施扩建工程预计在2026年前完工。
这些离岛军事基地像一串珍珠链,与美军在关岛、塞班岛的基地形成呼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战理念的演变。
![]()
日本2025版《防卫计划大纲》中首次提出"跨域作战"概念,强调太空、网络、电磁等新领域的融合。在实际演练中,日本自卫队开始尝试将太空侦察数据与反舰导弹打击链条结合,这种能力建设明显着眼于打造"非对称"优势。
另一个新动向是地区合作的深化。
![]()
2025年日本与澳大利亚签署《互惠准入协定》,与英国达成新的防务合作框架。这些合作虽然以"维护海洋秩序"为名,但实际上在构建更广泛的安全网络。这种网络化布局,使得东亚安全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误区三:斗争不是为了消灭而是为了制衡
第三个误区是对斗争目标的误解。
有人认为对日斗争就是要彻底压倒日本,这种极端思维可能偏离实际。
![]()
纵观中日两千年的交往,两国关系始终在对抗与合作之间动态平衡。2025年的实际情况是,日本对华贸易额仍保持在高位,两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仍存在合作空间。
更理性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公平合理的地区秩序。
2025年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提出的琉球地位问题讨论,就是试图从国际法层面纠正历史遗留的不公正。这种做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通过激活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条款来争取主动。
![]()
在法律层面,《联合国宪章》第53条、第77条和第107条关于敌国条款的规定,为战后秩序提供了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也存在多元声音。
2025年冲绳民众反对美军基地搬迁的抗议活动持续不断,九州渔民对核污染水排海的担忧也未消除。这些内部矛盾提示我们,对日斗争需要精准发力,而不是简单化的全面对抗。
![]()
并且,2025年东亚地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首先是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更趋平衡,印尼等国家提出"区域问题区域解决"的倡议。其次是中韩关系出现改善迹象,双方重启自贸协定升级谈判。
这些变化为地区秩序调整创造了新条件。
![]()
在经济领域,RCEP全面实施带来的贸易增长正在改变地区经济格局,日本企业界对华务实声音的增长,也可能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一定制约。
更重要的是国际舆论氛围的变化。
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更多发展中国家呼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种趋势可能意味着,单纯依靠军事同盟施压的做法正在失去道义基础。这为通过多边框架解决争端提供了新可能。
![]()
可以说,对日斗争本质上是场多维度的长期博弈,既要看清美日同盟的"硬实力"支撑,也要理解海洋国家的行为逻辑,更要把握地区秩序演变的大势。
2025年的东亚正处在秩序重构的关键期,各种力量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的情绪化对抗可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需要更智慧的战略谋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