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中国水运报
千帆“靖”发 首帆有我——记靖江海事“东线第一帆”青年突击队服务民营造船基地
![]()
江风猎猎,塔吊巍巍,在长江之畔的靖江港口,记者看见一座座船坞如巨龙般延展,塔吊林立间,钢铁巨轮初现雏形。这里,平均每三天便有一艘新造巨轮启航,驶向全球海域。靖江,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承载着“全球造船看中国,中国造船看江苏”的使命,而在这片热土上,一支青春力量,正破浪而来,名为“东线第一帆”的青年突击队正以海事人的担当,为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支由泰州靖江海事处27名青年骨干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9岁,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传承着渡江战役“扬帆争先”的精神血脉,倾力支持世界级造船基地建设——
智慧之帆,乘风破浪。面对船舶制造智能化转型的浪潮,突击队率先突破传统监管模式,自主研发全省首个新造船全链条管理数字化平台。曾几何时,企业需耗费大量人力进行统计备案,效率低下;如今,平台将重要日期确认、下水(出坞)、试航、交付等15个关键节点“一网打尽”,实时掌握每艘船舶建造进度,为企业管理效能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这一变革,不仅为企业赢得外贸订单提供了竞争优势,更让靖江造船业在智改、数转浪潮中抢占先机。
服务如水,润物无声。突击队始终将企业需求放在首位,在全国首推船舶建造现场垂直合同审核检查,即联合相关专家,对安全风险较高的船舶现场“把脉问诊”,源头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同时,在全省率先试行船舶完工重要日期异地确认,船舶完成航行试验后,可就近由当地海事机构进行确认,避免新造船出江后“折返跑”。在这些创新举措助力下,单艘船舶平均节省发证时间7.5个工作日,节约返江费用50万元。
安全为舟,责任为桨。新造船试航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突击队与沿江海事机构建立“六地协同机制”,全程实施“保姆式”维护。2024年1月,他们更是首创超大型新造船双船“编队”出江试航模式,刷新长江通航史编队长度和作业难度两项纪录。
这一大胆突破,源于对产业脉搏的精准把握。“新造船试航延期将导致企业面临巨额经济损失和违约责任。为此,我们提前评估试航风险、科学制定维护方案,协调沿江海事部门全程开辟水上‘绿波带’,以‘接力’方式为超大型船舶编队安全出江提供全方位护航。”靖江海事处政委、青年突击队队长侍嵘告诉记者。
耕耘结硕果,荣誉映初心。近年来,靖江海事处先后荣获第20届“全国文明号”、全国海事“三化”好形象好品牌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交通运输部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先进典型。
今年以来,“东线第一帆”青年突击队安全保障靖江72艘新造船出江试航,其中205米以上超大型新造船42艘。目前,靖江船企手持订单275艘,载重吨3000余万吨,生产计划已排至2029年,“世界船都”名片进一步擦亮。“护航本土造船产业健康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企业‘稳定单、保生产、快交付’。”青年突击队成员程功说。
“靖江造船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海事处的主动靠前服务。他们在新造船数字化管理、行政审批、涉水作业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帮我们解决了发展中的后顾之忧。”船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感慨道。
风起扬帆时,潮涌立浪头。如今,“首帆有我”四个字,早已深深镌刻在突击队的基因里,成为这支队伍最鲜明的精神图腾——它是“首”的站位与引领,是“帆”的进取与担当,是“有”的责任与坚守,是“我”的个体价值和集体荣光。从渡江战役的烽火硝烟到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从“东线第一帆”的红色基因到“首帆有我”的当代实践,这支队伍始终坚持“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