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藤的旅程:陈振龙与红薯的中国缘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农业史上,甘薯(俗称红薯、番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曾救亿兆生民于饥馑,被誉为“救命粮”。而这改变中国粮食结构的传奇作物,其进入中国的关键纽带,便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长乐商人。
![]()
弃儒从商,心系故里饥馑
陈振龙(约1543-1619),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考中秀才。然而在乡试中屡屡受挫后,他审时度势,毅然放弃科举仕途,转而从商。他乘船前往吕宋岛(今菲律宾)进行贸易。在异国他乡,陈振龙敏锐地发现了一种当地广泛种植的作物——朱薯(即甘薯)。这种植物生命力顽强,耐旱易活,块根生熟皆可食用,产量极高。他亲尝了其美味,更想到了多山临海、土地贫瘠的家乡福建。“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一旦遭遇旱涝歉收,百姓便嗷嗷待哺,饥饿难耐。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中萌生:若能引种此物回国,必能造福桑梓,活民无数。
![]()
智越险阻,“偷”回生命的藤
彼时,西班牙殖民当局严禁朱薯出境。常规携带绝无可能。面对严密封锁和巨大风险,陈振龙没有退缩,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大约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他设法购买了一根珍贵的薯藤,然后将这根承载着希望的藤蔓,巧妙地缠绕进返回商船的粗大缆绳之中,并涂上泥巴巧妙伪装(一说置入漂海竹筒)。就这样,薯藤混杂在绳索里,躲过了严密的检查,历经七昼夜的海上颠簸,终于被成功地带回了福州。
![]()
试种推广,功泽华夏
回到家乡后,陈振龙立刻将薯藤小心取出,秘密在自家土地试种。薯藤神奇地成活、长大,数月后便迎来了丰收。真是天遂人愿,恰逢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饥荒蔓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甘薯有“六益八利”,极力推荐推广种植。官府采纳建议,下令栽种。甘薯不负众望,凭借其极强的适应力和高产特性,在饥荒之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当谷食,足果其腹”,救活了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
![]()
代代传承,永铭功绩
陈振龙引进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甘薯种植的历史。他无偿将薯种和技术献与社会,其后代更是七代人持续接力,不遗余力地在福建乃至全国各地培育推广,历经170余年,终使这原产于美洲的“番薯”遍植中华,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土地承载的矛盾,深刻影响了中国农业格局和百姓生活。他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在福州乌山的先薯亭上,对联“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将陈振龙引种红薯的功绩与“妈祖”、“神农”相提并论,足见其贡献之伟大,影响之深远。那根藏于缆绳中的薯藤,真正成为了一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纽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