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明,在佛山各区中向来低调内敛,没有禅城的繁华喧嚣,不及顺德的声名远播,常被匆匆路过的旅人忽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高明,本来就是随意走走看看,却意外发现,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城,竟藏着一处足以震撼岭南考古界的“国宝级”宝藏——距今四千七百余年的“古椰贝丘遗址”。
![]()
初到高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田间地头的清新绿意,都透着一股从容不迫的韵味。闲逛时偶然走进高明区博物馆,本是想打发时间,却被馆内一组关于“古椰贝丘遗址”的展陈牢牢吸引。玻璃柜里,层层叠叠的贝壳标本、打磨精细的石器、带着烟火气的陶片,还有标注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介绍牌,瞬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原来,这座不起眼的小城,竟沉睡着岭南早期人类文明的密码。
![]()
![]()
佛山高明的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迹,因遗存中包含大量贝壳而得名,常伴随食物残渣、生产工具、房屋遗迹等,是解读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活化石”。而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是1984年古椰村村民开凿鱼塘时意外发现的,2006年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才让这片沉睡千年的遗址重见天日。它不仅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贝丘遗址之一,更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晚期至早商之间的考古学编年空白,对研究岭南古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份厚重的历史底蕴,还在博物馆参观的让我当即决定:一定要去遗址现场,亲眼看一看这片孕育了远古文明的土地。
![]()
从高明区博物馆驱车出发,沿着荷富路前行,路况顺遂却因满心期待觉得时光漫长。约莫20分钟后,一片被茂密绿树环绕的开阔地出现在眼前,与不远处飞驰的广明高速车流形成了奇妙的时空对照——一边是穿梭的现代交通工具,一边是沉睡五千年的远古遗址,仿佛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此刻静静上演。
![]()
走近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绕四周的围栏,上面“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脚下的土地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文明记忆,容不得半点亵渎。沿着围栏缓步前行,一块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椰贝丘遗址”的黑色石碑矗立在旁,上面详细记录着遗址的发掘历程与核心价值:2006年的发掘覆盖岗顶、缓坡、坡脚和水田四大区域,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可达数米,仅坡脚区就分为8层,水田区更是叠压着新石器时代、商代、唐代的地层,如同天然的“历史年轮”,清晰记录着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痕迹。
![]()
隔着围栏向内眺望,能看到遗址内绿植繁茂,几处池塘泛着粼粼波光,偶有飞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很难想象,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之下,竟埋藏着岭南早期人类文明的密码。结合博物馆里的展品与介绍,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回到了四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高明还濒临古海,西江与海水在此交汇,形成了肥沃的滩涂与丰富的水生资源,古椰先民们便选择在这片鲤鱼岗上定居,开启了他们与自然相依相伴的生活。
![]()
遗址出土的文物,为我们还原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远古生活图景。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制作精良的双肩石锛,即便历经数千年岁月侵蚀,刀刃依旧透着锋利的光泽。考古专家考证,这些石器的原料来自西江对岸的西樵山,这意味着,4700年前的先民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石器打磨工艺,还懂得造船渡河,跨越江河运输原材料——这种跨越地理障碍的资源利用能力,彻底刷新了我对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认知。而遗址中同时发现的木桨与石锚,更印证了他们“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或许正是靠着这些原始工具,先民们在江河湖海中捕鱼捞贝,过上了“渔获满仓”的日子。
![]()
记得刚刚在博物馆介绍中说这里发现的野猪、狗、亚洲象的骨骼化石同样引人注目。这些远古动物的遗骸,不仅是先民们的食物来源证明,更揭示了当时高明地区温暖湿润、植被茂密的自然环境——如今已难觅踪迹的亚洲象,曾是这里的“原住民”之一,与先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更令人惊喜的是,遗址中还出土了橄榄果核、细细尖尖的稻谷种子,以及藏在大贝壳缝隙里的小贝壳。这一组文物组合清晰表明,五千年前的古椰先民早已告别了单纯依赖狩猎采集的生存模式,开始尝试原始农业种植,同时熟练掌握了贝类捕捞技巧,形成了“渔猎+种植”的多元生活体系,展现出极强的生存智慧。
![]()
最能体现先民适应自然、改造环境智慧的,莫过于遗址岗顶区发现的大量柱洞。这些排列有序的圆形孔洞,是干栏式建筑存在的核心证据——在岭南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先民们巧妙地将房屋架设在木柱上,远离地面的潮湿与虫蛇侵扰,过上了干爽清洁的生活。这种建筑形式与如今岭南地区部分乡村的吊脚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顺应自然规律、优化生活环境的非凡智慧。试想一下,五千年前的夜晚,渔舟唱晚归来的先民们聚集在干栏式房屋下,用粗糙的陶釜烹煮着鲜美的鱼虾与谷物,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质朴的脸庞,孩子们在屋下追逐嬉戏,老人们讲述着捕猎的故事,这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温度,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
古椰贝丘遗址的价值,远不止于还原先民生活场景。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晚期至早商时期的重要遗址,它成功填补了该区域考古学编年的空白,为研究西江、北江、东江古文化遗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遗址中首次发现的珠三角稻作遗存,将岭南地区的农业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包括贝壳、鱼骨、兽骨、植物种子等,更是研究当时古气候、古海岸线变迁的“活档案”,让我们得以清晰了解五千年来高明地区从滨海地貌到内陆平原的环境演变过程。
![]()
五千年前,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双手创造了原始文明;五千年后,我们循着文物的踪迹,探寻着文明传承的密码。这片土地上,历史从未远去,而是以遗址、文物的形式,默默诉说着岭南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
![]()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古椰贝丘遗址正以更丰富、更贴近大众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高明区博物馆专门推出了“古椰拾贝——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土文物展”,通过实物陈列、图文解读、场景复原等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远古文明的魅力;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探寻千年之秘”研学活动,更是通过模拟考古、文物拓印、知识闯关等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培养文物保护意识。2025年,遗址的26件代表性文物还登上了省级展览平台,在南越王博物院的“看见岭南”考古成果展中独立成章,向更多人讲述“食在广州,材源高明”的历史渊源。未来,高明还计划建设古椰贝丘考古遗址公园和专题博物馆,推出线上云展览与VR体验项目,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佛山高明这座“宝藏小城”,用一处古椰贝丘遗址告诉我们:真正的珍贵,往往藏在低调内敛的时光里。它没有网红景点的喧嚣热闹,却有着最真实的历史沉淀;它没有刻意雕琢的景观,却有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力量。对于热爱历史与自然的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一处不容错过的秘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