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资半导体企业的管理权拿走,结果只坚持了36天就失败了。这是一场政治行动,最后却让欧洲自己吃了大亏。荷兰原本想靠老掉牙的法律控制安世半导体,结果不仅没捞到实惠,还砸了自己的饭碗。现实到底有多不讲理?
![]()
荷兰政府在9月底突然动用1952年的一部古老法律,声称要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资产,把中方委任的CEO直接罢免了。他们信心满满,靠行政命令一手抓权力,一手求美国和欧洲撑腰,觉得既能挤掉中国竞争,还能让自己多赚点。但这套招数,在千变万化的全球产业链里,根本不管用。
安世半导体主要产能不在荷兰本土,大部分工厂和供应链都在中国。荷兰政府其实抓住的只是一个公司外壳,而公司的真正运转都靠中国这边的场地和人力。现实像一记闷棍,老旧法律卡不住灵活的全球货流。
![]()
当荷兰宣布冻结资产后,欧洲汽车企业反而最先中招。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产品对汽车行业十分重要。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全线“缺芯”,生产线不是停了就是减了。外表说得轻松,实际上内部已经一团乱麻。这是荷兰政府没算到的,用政治方式干预科技企业,最后连自己人都受不了。
安世的产品在全球车规芯片市场里能占到40%。其他国家,比如本田汽车,年产量被硬生生地砍掉,北美就少了11万辆车,利润不只是下降,连股价都跟着暴跌,损失越来越大。金融市场也跟着哀嚎,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场一天之内有上百亿欧元的市值化为乌有。
![]()
荷兰本来觉得自己是主动方,结果发现自己也在被制裁。“掐别人脖子,结果先让自己死喘不上气。”
中国这边应对也很直接。没多嘴,只是宣布:对安世在中国的公司产品直接出口管制。一刀切掉全球汽车生产的“动脉”,就像堵住了欧洲工厂的芯片来源。荷兰试图卡住中国的原材料供应,中国反过来堵出口,回敬地太干脆。
![]()
“美国突然变脸。”10月底的中美釜山会议,美国官员临时宣布,原本支持荷兰的所有法律依据暂停一年,这一下,让荷兰的行动彻底没有后盾。中国又针对德国、法国推出了部分定向豁免芯片出口政策,让欧洲车企稍微喘口气,但也等于把荷兰直接晾在那。
德法这样的汽车强国不再帮荷兰说话,连欧盟内部都开始抱怨荷兰不懂分寸。光刻机企业ASML也不安,担心中国更进一步,影响重要原材料的出口。
![]()
安世在中国的库存能撑到年底,闻泰科技的国产晶圆厂已经量产,月产能跟欧洲工厂持平,再往后还有扩产计划。这意味着,即使欧洲断供,中国也不怕——“全球供应链稳在自己手里,不怕别人闹腾”。
![]()
荷兰扔下大话,没几天就溃败了。11月6日,他们终于把公司管权还给了中方,自己灰溜溜地收场。其实,这场36天的较量,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靠行政命令和政治压力,想让整个产业链转弯,可能吗?
荷兰本想通过这招,让欧洲和美国都满意,却没料到先让自己产业断了气。欧洲的汽车厂一次瘫痪,背后损失远不止账目上的数字。荷兰自己变成孤家寡人,整个欧盟都不愿再替他们撑腰。
![]()
这场供应链危机,权力游戏变成了产业灾难。所有人最后都明白,谁能保证东西顺利流通,谁就能说了算。有些国家还在玩老法律、老规则,有些人死盯着金融和政治权杖,但科技行业里,更关键的还是有没有稳定货源。
如果手里只有行政命令,却什么货都供应不出,市场为什么听你的?
![]()
荷兰本来想政治上得分,经济上挣钱,结果两头落空。企业受重创,车企困在“没芯片用”。金融市场缩水,整个欧洲供应链受伤。中国也展示了自己的底气,工厂、技术、市场都能稳得住。
这就是现实:中国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量,不是谁想掐断就能掐断,不靠口号,也不是谁说了算,而是有实际出口能力。欧洲车企只要想继续生产,还得和中国工厂继续配合。这不是讽刺,是真实生活里的无奈。
![]()
最后大家都损失惨重。荷兰被逼还权,中资企业反而更掌握主动。欧洲也被推到新的困境。谁最后在这个游戏里赢了?还是说,其实大家都没赢,只有产业和老百姓在为政治决策埋单?
你觉得,荷兰还会再对中资企业出手吗?欧洲这次“教训”够深吗?中国产业的“底气”到底在哪?如果他们还用老办法,你觉得还会有什么下场?欢迎对这场闹剧发表看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