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4日,山东临沂市,看守所的审判庭里不比电视剧里的正义堂,现实往往更魔幻。备受关注的“女孩诈骗村支书百万”案,迎来了二审终审。这场连载八年的情感与金钱大剧,总算敲定了结局——刘某美刑期比一审缩了三个月,退赔也缩了几万块,但网友的舆论海啸并没有停。
![]()
图片与内容无关
故事要回到2016年。主角刘某美,当时才19岁,小学都没读完,社会经历却比不少大学生还丰富。她曾有过治安拘留的黑历史,还早早订了亲、怀了孕,隔年就登记结婚,到了2020年离了。
离婚前后,她以“学生”身份被介绍给神山镇的村支书胡某银。两人认识后关系发展迅速,钱来钱往,暧昧不明。刘某美自己说,双方存在性交易,她就是被包养的对象,不是骗子。
![]()
图片与内容无关
之后她给胡某银编了个“大型校园连续剧”,自称在广州、北京读大学学费紧张,医药费、韩国住院治疗,各种理由一套接一套,名头玩的飞起,一通操作下来,“割韭菜”割得村支书头皮发麻。
胡某银这边,初期肯定是“铁憨憨”,钱付得比流水还快,后面发现情况不对劲,赶紧报警。检方出手核算,刘某美共计骗取143万余元,行为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建议严惩”。
一审法院查实诈骗金额只有41.38万元,判五年,罚十万元,还得返还损失,刘某美否认一切。
她的辩护律师像“庙口神算子”一样死磕,坚称这是双方的包养关系,钱都是你情我愿。但法官不买账:证据已经能板上钉钉,不认包养,只认诈骗。
![]()
刘某美不服,掀桌上诉。她认为自己被包养,根本没诈骗,还差点把案子炒成社会话题冠军。二审继续辩护,律师指出,案件里的第一笔钱款去向成谜,时间、数额都混乱,对5000元上和5000元下的钱不加区别,证据只能达到“大概齐”标准——没排除合理怀疑,怎么能定罪?“严谨一点好吗?”
![]()
到了2024年11月14日,二审结果差强人意:罪名维持,但刑期缩到四年九个月,退赔金额又降了一些,刘某美马上就能刑满出来,她家人甚至没听明白到底得还多少钱,还打算继续申诉,把“翻案”当KPI。
网友们没闲着,在评论区展开“天问”。有人说,“跟你啥关系没关系,刘某美确实是靠谎言要钱,这定罪有事实基础。”
![]()
但金额从143万一路缩水到41万再降,司法认定是不是太玄学了?也有网友关心,如果双方真是包养关系,那就和诈骗有本质区别。法庭没采纳这个说法,可律所提出来的细节确实值得琢磨,毕竟刑事案子一个细节就能左右命运。还有网友从程序正义下手,“证据必须排除合理怀疑,一点糊涂不得,二审量刑调整说明法官也是谨慎,不敢随便下重手。”
更有批评声音直接说,这案子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刘某美撒谎骗钱,胡某银身为村支书钱借钱花,谁也不清白。“双向奔赴”变成“双向糊涂”,这既是道德低地,也考验了司法怎么划清情感和犯罪的边界。
![]()
客观分析,这案子的根干还是围绕关系性质和证据认定。刘某美确实虚构身份把钱拿到手,但这一堆钱究竟有哪些是骗来的,哪些自愿给的,要证据说了算。一审说诈骗40多万,二审又减掉几个小目标,逻辑就是要更精准地分清楚每笔钱到底属哪“赛道”。
![]()
网友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解读案情,实际上,这是中国社会对司法公正的高度焦虑。谁都不想看到恶意骗钱的无罪,谁也不想让辩护权被架空,每一个判决都要经得起微信朋友圈和知乎日报的检验。
案子虽然结了,刘某美把眼泪擦干马上要自由身,家属还在路上奔申诉。这个案子留在中国司法史里,不只是个人恩怨剧,更像是一场“情感+财物”的双线拉扯,教会大家什么是“证据为王”,什么是“判决即真理”。只有把细节抠到死,证据做到钢铁般精确,才能让所有人服气,让公平正义不再“按下葫芦浮起瓢”。
谁没点青春糊涂事,谁又能保证裁决一定不冤?所以此案最终没有赢家,只有提问者和怀疑者。
信息来源 九派新闻 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