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多,红军城这个战略要塞,终于要被俄军“啃”下来了。
在乌东战场上,这块“门闩”一旦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最后的据点也将岌岌可危。就在这个俄军即将迎来“阶段性胜利”的紧张时刻,俄罗斯外交部却突然掉转话头,通告全球:
中俄不必缔结同盟,双方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在战场“得势”的时候,主动出来澄清后方关系,普京政府这番操作,着实让西方摸不着头脑。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想读懂俄罗斯的表态,必须先看清红军城的“惨胜”。
外界以为俄军势如破竹,但前线的真相是,这场胜利“并不好看”。俄军没有大兵压境,而是依靠小股部队渗透和无人机压制,慢慢把乌军“逼”出去。
过程异常艰难,混乱到士兵都分不清前后方。这不是一场干净利落的闪电战,更像是一场拖着伤口走完的“拉锯战”。
虽然拿下了地盘,但俄罗斯比谁都清楚,它缺的不是一个战术节点,而是能撑住全局的战略后盾。
而就在此时,西方媒体的“捧杀”和“唱衰”也来了。
![]()
就在红军城战事胶着之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选择在全球媒体面前,主动给中俄关系“降温”。
这绝非突发奇想,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排雷”。
首先,是撕掉“附庸”标签,捍卫尊严。
俄乌冲突以来,西方舆论场最爱炒作的,就是“俄罗斯沦为中国附庸”的说法。泽连斯基甚至公开表示:“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
![]()
这种论调,对于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俄罗斯来说,比战场失利还难受。
拉夫罗夫此时站出来强调“没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就是说给西方和国内听的:我们是平等合作,不是谁依赖谁。
其次,是给中国“减压”,主动切割。
随着乌军节节败退,西方和乌克兰开始频繁向中国喊话,希望中国能“劝住”俄罗斯。乌克兰外长甚至公开说“中国有足够手段影响俄罗斯”。
俄罗斯很清楚,如果任由这种“捆绑”发酵,很容易把中国拖下水,让中国背上“干预失败”的黑锅。
俄方此时主动表态“不结盟”,就是要告诉世界:这是俄罗斯的独立决策,中国不负责我们的行为,别想借此向中国施压。
![]()
那么,拿下了红军城,俄罗斯就是赢家吗?
恐怕普京自己都无法点头。
赢家不是“谁占了几座城”,而是谁能在可承受的成本下,获得更稳固的安全与发展环境。
从这个标准看,俄罗斯的处境依旧被动:
- 经济上,西方的制裁仍在层层加码,靠能源出口维持经济的模式,正在遭遇瓶颈。
- 安全上,战争的初衷是建立缓冲区,现实却是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军力在疯狂增强,北约的防线反而推到了家门口。
俄罗斯赢了战术,却在战略上陷入了更大的被动。
它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韧性,但也意识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正在拖累整个国家。
![]()
红军城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地缘政治的剧变才刚刚开始。
俄罗斯不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但也绝非赢家。它需要中国的合作,又绝不能让人觉得“离不开”中国。
普京政府在“胜利”时刻的这番“不结盟”表态,看似冷静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实则是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为自己、也为中国,划下的一条最清醒的“隔离带”。
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答案,永远藏在那些没有硝"烟、但同样激烈的博弈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