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宣布了这句判断:“中国现在太强大,日本打三拳,中国能还三十拳”。他不是外行。他在华工作多年,跑过不少城市和乡村,亲眼看着高铁、港口、工业园一茬接一茬地起。基础盘厚不厚,走一圈心里有数。对比日本的交通和产业密度,差距已经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落到地面的规模。
![]()
说到硬件,近年中国海上力量换挡提速。003型航母“福建舰”已下水舾装,歼-20持续列装,055型驱逐舰批量服役,远海训练常态化。日本海上自卫队也在升级,“出云”“加贺”改装以支持F-35B,Aegis驱逐舰列阵不弱。放在一起看,节奏和体量是两回事,中国是持续扩充的体系化推进。
再看防空与打击链条。中国公开亮相的东风-17引人关注,海军大型舰艇配套远程防空与对海对空多层拦截。日本的爱国者和Aegis系统完善,近年还在推进升级。一个是纵深越来越厚的整体网,一个是点线能力强但数量与覆盖受限,强弱不在单件,而在能不能连成面。
造船和产能是底层支撑。中国的大连、江南、沪东中华、广船等厂同时开工,军商船两端齐跑,交付频率高。日本在高附加值船型上仍有看家本领,但总量和速度跟不上中国的节拍。舰队要想更新换代,造得出来、交得上来是关键。
演训则是把账做细。近年中国在多方向组织联合演训,海空力量同场配合,科目覆盖更全面。日本也强化近海巡航与多国合练。放在时间轴上看,中国是以更高频率验证新装备与新战术,这会直接反映到部队的熟练度。
装备的自主率也在提。发动机、雷达、电子系统国产化加速,供应链韧性更强。日本在部分核心机型上高度依赖外采,比如F-35系列与宙斯盾系统。掰手腕到关键时刻,谁能自己把零件凑齐、谁能自己做整机,就是底气的来源。
底线也要说明白。中国长期明确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对外界是清晰的边界。日本内部有加强防务的讨论,但受体制和资源约束,动作幅度有限。下棋讲规则,红线清楚,误判的代价不会小。
经济面的捆绑很实在。日本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市场,汽车和电子链条交织在一起;中国也在不少环节与日本互补。一旦把矛头指向彼此的关键环节,损失不会只在一边。这也是垂秀夫反复提醒的现实。
他过去推动两国民间交流,知道沟通能解决很多误会。现在这句“实话”,是在劝日本国内的强硬声音别走错路,更是在提示看清对手的变化。
中国强起来,是靠产业、技术和训练一点点堆出来的硬分。谁要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踩线,中国会及时按住。这是能力,也是态度。
中日隔海相望,理性的选项是把合作做实,把分歧管住。把力气用在把事情做好,比在海面上互相加码更划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