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门诊,一个50多岁的男性患者坐在我对面,手里拿着一张血常规报告单,满脸疑惑和不安。他说自己没什么特别不舒服,就是单位体检查出血常规有几项红了,家人看到“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偏低”“中性粒细胞高”几个字就吓得催他赶紧来看。
我接过化验单,扫了一眼,心里一沉:这不是普通的感冒或炎症,这种组合,临床经验告诉我,要警惕血液系统的重大疾病,甚至有生命威胁。
![]()
血常规是我们临床最常用、最基础的检查之一,常被称作“健康哨兵”。它几乎覆盖所有体检项目,但也最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发烧、感染时才需要它,它能在疾病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前,透出一些危险信号。尤其是其中这几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往往与生存期直接相关。
白细胞总数的升高或降低,是最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升高多数人会想到炎症、感染,这确实是常见原因。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白细胞偏高,且没有明显感染迹象,尤其是超过15×10⁹/L,要高度警惕慢性白血病的可能。
![]()
慢粒,也就是慢性髓性白血病,很多患者早期就是靠血常规查出来的。如果白细胞极度降低,低于2×10⁹/L,往往提示骨髓抑制或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这类人群在面对普通感染时,可能因抵抗力极差而迅速恶化,甚至发展成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重要的一个“战斗兵种”,专门对抗细菌感染。如果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⁹/L,
我们称之为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种状态下,哪怕是一场普通的感冒病毒,都可能引发致命的感染。
很多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就是在这个阶段因感染而出现严重并发症。2018年《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0.5×10⁹/L的患者中,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38%。
![]()
再说血红蛋白。不少中老年人会觉得体力差、头晕是“上了年纪”的正常表现,却不知道他们的血红蛋白可能早已跌破正常下限。男性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就属于贫血。
若进一步下降到80g/L以下,属于中重度贫血。严重贫血会导致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衰、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
如果血红蛋白下降伴随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起减少,临床上要高度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类疾病若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直接影响寿命。
血小板这个指标,很多人觉得跟“出血”有关,不出血就没问题。血小板过低不仅仅是出血风险高,更是某些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标志。
![]()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轻微磕碰就可能出现皮下瘀斑、牙龈出血;低于20×10⁹/L时,脑出血的风险将大幅增加。而如果血小板低下合并白细胞高、血红蛋白低,这种三系异常的组合常常是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的早期信号。
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追踪了超过12万名普通人群的血常规数据,
发现三系异常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正常人群的40%左右。这项研究首次明确指出,血常规的多项异常,是判断长期健康预后的重要指标。
有时候,血常规中一项叫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指标也值得关注。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但研究显示,RDW高可能提示慢性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甚至某些癌症的早期表现。
![]()
2019年《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RDW>14.5%的人群,其总死亡率比正常RDW者高出约1.7倍。这个指标虽然不直接致命,
但如果长期升高,说明人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炎症激活”状态,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等慢性疾病。
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也不能忽视。长期升高,尤其是>50%,常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病来得很隐匿,很多是在一次普通体检中发现淋巴细胞异常升高,进一步检查才确诊。虽然它早期进展缓慢,
但一旦进入加速期,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大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70岁以上CML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30%。
![]()
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尤为危险,那就是血常规正常,但症状明显。比如一个人长期乏力、面色苍白、容易出血,但血常规却显示“三系正常”,
这时我们要高度警惕骨髓造血储备功能耗竭或早期骨髓病变。这类人群往往是疾病的“窗户期”,如果仅靠血常规判断,很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的血常规变化更具预警意义。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患者,如果出现血红蛋白缓慢下降、白细胞持续升高等变化,很可能提示病情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系统病变。
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一项针对慢病人群的研究显示,血常规异常者的年住院率是正常者的2.4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
![]()
治疗上,我们不建议因为血常规某一项异常就盲目吃药或补充营养素。真正的关键在于找出背后的病因。比如血红蛋白下降,如果是缺铁引起的,补铁有效;但如果是骨髓病变或消耗性疾病,
盲目补铁反而可能掩盖病情。血小板低也不等于要输血,需结合病史、骨髓检查、免疫指标一起综合判断。
从医生角度看,血常规不是“查个感冒”的工具,而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重大基础病的窗口。尤其是那些指标变化缓慢、不引人注意的异常,往往才是最危险的。真正的高危信号,往往不是某一项极端数值,
而是多项指标协同异常,比如白细胞高+中性粒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低,这种组合在感染、肿瘤、免疫疾病中都很常见。
![]()
我们还需警惕血常规的假正常现象。例如某些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能力下降,哪怕体内有炎症,白细胞也不升高,甚至还低。这种“无声的感染”在临床上极难识别,常常等到出现发热、意识障碍时才被发现,往往为时已晚。
人这一生中,可能会做几十次血常规,但真正理解它、重视它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希望大家别只盯着“红色字体”或“箭头”,而是看懂这些数字背后,
是否隐藏着一个可能影响寿命的病灶。血常规不是一张纸,它是我们身体最原始、最忠实的健康记录者。
有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疾病本身,而是输给了对身体信号的漠视。血常规中的危险信号,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提醒我们别轻视每一个潜在的变化。愿每一次化验单的阅读,都是一次更深刻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更早地发现风险,更理性地面对健康。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病诊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5):321-329. [2]王晓.血常规异常与慢性病预后关系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2):934-938. [3]刘建红,张庆.RDW与全因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6):622-62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