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晤的掌声还未散尽,华盛顿的农业官员们就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除了10月底那批象征性的18万吨采购订单,中国买家再没有为美国大豆开出新的支票。贸易商们盯着空荡荡的订单簿面面相觑,白宫信誓旦旦宣布的“1200万吨采购目标”在市场的沉默中显得格外突兀。
![]()
这种沉默恰恰是最响亮的表态。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11月9日宣布暂停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措施时,中方同步暂停了相关反制,展现了相向而行的姿态。农产品贸易区更是释放善意——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额外关税被暂停,唯独大豆依然背负着13%的关税包袱。这个数字看似平常,却比巴西大豆的关税高出整整10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吨价格要高出45到50美元才能勉强竞争。这根本不是贸易谈判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检验美方诚意的试金石。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苏健在进博会上的期待言犹在耳,佐治亚州农场主莫岸泽对《凤凰周刊》说的“我们喜欢中国市场”的真诚告白也令人动容。但商业规律不相信眼泪。中国油厂的采购经理们算得清楚:当前巴西大豆到岸价明显低于美豆,且国内油厂进口大豆库存已创三年新高,下游养殖业还在亏损中挣扎。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为了政治表态去做亏本买卖。
中方的采购策略始终保持着市场经济的基本理性。仔细分析暂停加征关税的农产品清单就会发现,鸡肉、小麦、玉米、棉花这些品类恰恰对应着国内饲料粮和纺织原料的供应缺口。而大豆采购协议中那个容易被忽略的“可选产地”条款,更是给企业留足了灵活空间。这些细节透露出中方的务实态度:既落实元首会晤共识,又绝不牺牲企业利益。
美方似乎还沉浸在“采购指标”的旧思维里。白宫高调宣传的“1200万吨采购目标”始终未获中方官方确认,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被问及具体采购计划时,只强调“愿与全球伙伴维护开放稳定的贸易体系”,对具体数字避而不谈。这种外交辞令背后的潜台词很清楚:任何长期稳定的贸易协议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单方面的采购承诺不符合市场规律。
![]()
从供应链角度看,美国大豆面临的不仅是关税问题。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今年9月对华出口量同比激增29.9%,达1096万吨。虽然巴西大豆存在雨季收获水分偏高、烘干不当易变质等问题,且95%的美国大豆拥有可持续发展SSAP认证的优势,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10%的关税差距。更关键的是,巴西大豆种植周期与北半球互补,每年4月到9月是集中供应期,而当前至年底巴西对华可出口量仅剩400万吨左右——这个供应缺口本该由美国大豆填补,但价格门槛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方的政策工具箱始终保持着必要的张力。暂停加征关税而非取消,延长24%额外关税暂停期而非作废,这些设计都保留了反制能力。就像军事部署中保留预备队一样,这种策略既展现合作诚意,又掌握着主动权。毕竟特朗普政府时期“翻烧饼”的教训历历在目,中方不可能在对方没有实质性让步前就亮出所有底牌。
美国农业界显然感受到了压力。进博会上,美国大豆协会董事莫岸泽坦言“缺少中国订单极大影响了美国豆农”,美国谷物协会主席马克·威尔逊则透露高粱已重新装船发往中国。这些农业州的声音能否传到华盛顿决策圈尚待观察,但中国用市场行为给出的反馈比任何外交照会都更有说服力。
大豆贸易僵局实际上暴露了中美对贸易关系的认知差异。美方期待立竿见影的采购数字来证明“交易成功”,中方则着眼于建立可持续的贸易生态。这种差异在军事领域同样常见——有人追求短期战术胜利,有人布局长期战略态势。当前中国拥有充足的巴西大豆供应渠道,国内储备调控能力成熟,完全有底气等待美方做出合理调整。
![]()
解决问题的钥匙始终握在美方手中。要么通过补贴使美豆价格具备竞争力,要么降低关税门槛,二者必选其一。指望中国企业长期亏本采购既不现实也不公平。正如军事博弈中占据优势的一方不会主动放弃高地,贸易谈判中的优势方也没有理由单方面让步。
这场大豆采购的“静默对峙”还在继续。但静默不等于停滞,它更像一种精准的压力测试——测试美方是否真正理解现代贸易关系的本质,是否愿意抛弃零和思维。当美国农场主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时,他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中国为什么不买,而是自己的政府为什么还不降低那10%的关税壁垒。贸易永远是双向车道,只有拆除路障才能畅通无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