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成功实施了一例罕见胎儿先天性生殖道闭锁产时外科手术。在胎儿娩出后、脐带尚未剪断的“黄金窗口期”,专家团队迅速为新生儿实施了闭锁切开及引流手术,第一时间解除了致命威胁。整个过程衔接紧密、一气呵成,母女平安。
这一案例不仅是精湛医疗技术的高度体现,更标志着“产儿一体化”协作诊疗模式在疑难危重胎儿救治领域再添突破性成效。
34岁的林女士在怀孕32周时,在重医附二院进行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胎儿腹部有一个约5厘米的包块,如同“大水疱”压迫输尿管,导致肾脏出现积水。
这一结果让全家陷入焦虑,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由儿童泌尿外科专家何大维教授、妇产科董晓静教授、放射科何晓静教授、妇产科超声罗小东教授、产前诊断中心潘鑫教授等多领域专家共同研判。结合核磁共振及超声影像结果,何大维教授凭借丰富经验,初步判断包块可能为泌尿生殖道发育异常导致的子宫积液。结合羊水穿刺全外显子测序,印证了胎儿生殖道发育闭锁畸形的可能。
据了解,这种情况通常到青春期月经初潮才会被发现,在胎儿期就出现大量积液,非常罕见。如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引发排尿困难、肾损伤,到青春期更会出现经血淤积、生殖道扩张。
随着孕周增加,包块逐渐增大至8厘米,子宫被撑至正常大小的几十倍,输尿管膀胱受压严重,肾积水加重,若不及时处理,分娩过程中的挤压甚至可能造成胎儿子宫破裂,危及胎儿生命。
面对这一罕见而危急的情况,传统处理方式往往等孩子出生后再择期手术,但重医附二院团队提出了一个更为积极、也更考验协作能力的方案——在剖宫产胎儿娩出后、不断脐带的情况下,立即为新生儿实施外科手术,解除梗阻。
“这相当于在孩子还未完全离开母体的‘过渡期’就完成关键治疗,既避免了分娩带来的挤压风险,也抢在器官受损前实施干预。”该院妇产科主任董晓静教授介绍,这一产时外科手术方案,对团队配合、操作精度、应急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
董晓静(中)与产科团队为产妇施剖宫产手术
11月5日,手术正式开始。产科团队顺利完成剖宫产,胎儿娩出时腹部包块明显膨隆,手术迫在眉睫。随后,何大维教授接力主刀,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温晟副主任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在脐带仍连通母体的情况下,精准探查闭锁部位并实施切开引流,迅速解除了子宫和泌尿系统的压迫。
![]()
何大维教授(中)与儿科团队为新生儿实施产时外科手术
术后复查显示,新生儿子宫、输尿管、肾脏逐步恢复正常,腹腔包块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孩子不仅脱离了生命危险,也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殖健康隐患。
产时手术是介于胎儿手术与新生儿手术之间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需在手术室(产房)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对出生缺陷儿立即实施对症治疗,以最大程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据介绍,这类手术的成功,既依赖各专科过硬的技术,又考验医院整体协作与流程管理能力。
据悉,自2023年起,重医附二院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共建产儿协作平台,打造全国首个产儿协作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D-NICU),由儿童医院长期派驻新生儿科医生,结合流畅的院间多学科会诊等机制,为疑难危重孕产妇及高危胎儿、新生儿筑牢健康防线。此次从门诊发现异常到产时手术成功,全程体现了该模式在危重胎儿救治中的高效与精准。
“产儿一体化协作为危重孕产妇及高危胎儿提供了高质量医疗保障,是提升缺陷胎儿存活率的关键。”董晓静教授表示,未来妇产科将继续深化合作,推进各类产时手术及宫内手术开展,为重庆地区乃至周边的高危孕产妇及高危胎儿、新生儿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服务,用技术与协作守护每一个生命的起点。
(文/牟小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