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近日珠海市粤剧团在珠海日月贝大剧院演出现代粤语歌剧《唐涤生》,笔者和几位香港粤剧红伶慧芳、少霞、素心等观摩过。这部歌剧是第五届珠海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之一,日后会否到香港演出?尚未公布。
![]()
唐涤生是粤剧的编剧泰斗。中国戏曲史的五大名家是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和孔尚任。关汉卿是元代杂剧奠基人,代表作有《窦娥冤》,被誉为 “曲圣”。王实甫是元代戏曲家,代表作是《西厢记》,突破传统杂剧体制、影响深远。汤显祖是明代剧作家,代表作是“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于古典戏曲有极高成就。洪昇和孔尚任都是清代戏曲家,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洪孔以“清代传奇双璧”并称。
笔者认为,随着时代推演,唐涤生极有可能以中国戏曲名家之一而永垂不朽,绝非过誉。他的作品,艺术水平经得起时代考验。唐涤生是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人,在唐家古镇内有唐涤生大戏院,近年经维修扩充后已焕然一新。笔者喜爱唐涤生的曲词,到熟读能解默的程度。他遣词用句华丽而不媚俗,笔尖常带感情,成就直追关汤王洪孔,卓然自成一家。笔者歌颂唐涤生,题诗一首 : 唐音粤韵映星天,涤荡尘襟笔涌泉。生就才情惊牛女,名垂青史有佳篇。华章妙笔传心意,百转柔肠谱歌弦。帝女仙凤奏钧天,万众犹唱紫钗钿。
天妒奇才,不假以年。唐涤生英年猝逝,只活了42岁。1959年9月14日晚,当时他观看粤剧《再世红梅记》首演时,可能因为兴奋过度,突发脑溢血晕厥,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不治去世而魂归天国。当晚他出席在香港利舞台举行的“仙凤鸣剧团”新剧《再世红梅记》首演,演出进行到第四场《脱阱救裴》时意外晕倒在座位上失去意识。观众和工作人员发现后迅速将他送往法国医院抢救,最终回天乏术。
他的猝逝是粤剧界的重大损失,60多年来再无人能及。笔者悲观估计,哲人其萎、空遗余恨;“百年不遇旷世才,人间再无唐涤生”。
关于他的病因,资料显示是长期过度操劳和紧张工作。据说他有长期以白兰地酒冲饮咖啡的癖好,导致精力消耗、体力透支。斯人已矣,何忍深究?
唐涤生对粤剧的贡献,堪称里程碑式的艺术革新。他的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首先是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提升,所选题材与文辞革新,突破了传统粤剧模式,引入古典诗词意境与西方戏剧结构,语言兼具雅致与通俗,大幅提升了剧本的文学价值,被誉为“粤剧莎士比亚”。其次,他于情感深度与人物塑造,对角色的内心刻画细腻入微,打破脸谱化套路,赋予人物复杂感情,使剧情极具感染力。
![]()
他成功将艺术跨门类整合,京剧身段、现代舞蹈都能够融入粤剧表演。他开创独立粤曲唱段形式,大量运用民间小调(以《双星恨》和《春江花月夜》最为脍炙人口),拓宽粤剧表现维度,提升舞台艺术运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唐涤生另一成功之处,是与名伶组成团队长期合作、共创名牌效应;通过“仙凤鸣剧团”与任剑辉、白雪仙合作(之前有芳艳芬,后期有一众绿叶如梁醒波、任冰儿、靓次伯和林家声),实践“融南北戏曲艺术为一体”的理念,推动粤剧向综合艺术体系成熟发展。
1954年后,他通过改编古典题材,推动了粤剧文辞的高雅化,挑战了当时观众通俗的审美趣味。1956年,唐涤生与任白组成仙凤鸣,采用“导演话事”和排练制度,将戏曲美学与舞台风格完美结合,自编自导,成重大突破。《帝女花》《紫钗记》等作品风靡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至全球华侨社区,成为粤剧经典。可惜这段华丽璀璨的日子只有短短三年。上天设若给他延寿三年又三年,他的成就肯定更为辉煌。
唐涤生的作品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商业成功上,更因为他提升了粤剧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珠海市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多次举办活动,纪念唐涤生的贡献。
唐涤生作为粤剧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家,其艺术风格以文辞曲韵典雅、剧情结构巧妙、心理描写细腻著称。他尤其擅长改编古典题材改编,推动粤剧革新;“唐剧”辞藻清隽雅丽,音韵和谐悠扬,既保留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又融入岭南地域的小曲特色。他早期的《牡丹亭惊梦》因文辞过于典雅导致票房失利。他马上改变过来,力求雅俗共赏。任剑辉以女平(女腔平喉)唱文武生,更是一绝,被誉为戏迷情人,深受女性观众欢迎。《紫钗记》《帝女花》等作品成功,是因为曲词丝滑、平衡雅俗,以介口对白推进剧情,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懂,成为粤剧语言革新的典范。
唐涤生又善于浓缩传统分场结构,解决剧本冗长问题,率先采用立体布景、现代灯光等舞台美术设计,增强声色艺表现的张力。在仙凤鸣剧团,他亲自导演、认真排练,实现古典美学与舞台风格的统一。
![]()
唐涤生笔下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擅长刻画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帝女花》中的长平公主和《紫钗记》中的霍小玉,通过情感细节展现贞洁、坚毅与智慧,是女性主义的滥觞。他对男主角的性格塑造也突破传统,具现代化感情元素,尤其强调男性忠于爱情、从一而终,永不变心。周世显和李益的好男人形象,大受观众(尤其是女性)欢迎,成为千古绝唱。
唐涤生改编自明清传奇的“任白戏宝”有《牡丹亭惊梦》和《再世红梅记》,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戏剧手法,推动粤剧从通俗娱乐向高雅艺术转型,可谓鬼斧神工。这种改编不仅拓展了粤剧题材,更提升了文化风格、融和了南腔北调。唐涤生又坚持“考据严谨”的创作态度,强调对历史背景的精准把握,虽有所修改但不失其底层逻辑的合理性(《帝女花》就是典型;笔者日后如有机会,另文再论)。
唐涤生共有作品446部,年均创作量惊人。他与任白波等台柱的合作,奠定了粤剧现代革新的基础,使“唐剧”成为粤剧史上的重要流派,是前无古人的自主创新。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唐剧”的艺术风格重塑了粤剧的审美范式,既古为今用,也洋为中用;通过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为当代各地戏曲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借鉴。
行文至此,笔者最想强调的,是唐涤生这位编剧大师的心理描写手法。他的细腻深刻和现代诠释,尤其擅长通过女性角色的心理刻画推动剧情,塑造的人物性格在舞台上因而变得栩栩如生。例如长平公主在国破家亡中苟活、在儿女情长中挣扎的复杂心理,通过肢体语言的暗示表达,强化她在求生欲望与亲情羁绊之间的冲突,因命运播弄而悲鸣怨恨,个人痛苦与时代悲剧交织,终致心理崩溃,增强悲剧激情。又例如霍小玉的主动抗争,突破传统女性的被动形象,赋予她现代心理的特质。她主动争夫的行为,展现其反抗精神。她的情感更是层次分明地递进,连环相扣;从“病倚危栏长盼望”到“心如日月气如虹”,折射她因为病情恶化反而心理成长的轨迹。象征手法更是神来之笔,以“紫钗”为情感纽带和信物意象,隐喻心灵创伤与愈合。唐涤生笔下的男主角并非纯阳的英雄形象,而是兼具脆弱与矛盾。周世显忠于君皇亦忠于爱情。李益从风流才子到为爱痴狂的心理成长,有其心理变化的内在逻辑。《紫钗记》从《花院盟香》到《剑合钗圆》的场景呼应,以“香炉换药炉”的细节暗示霍小玉从期待到绝望的心理转折。《帝女花》通过“树盟”与“香夭”的对比,强化长平公主从纯情少女到壮烈殉国的心理蜕变。
唐涤生将辞藻与音韵高度融合,以清隽雅丽的唱词配合粤语音韵的节奏,以婉转的旋律烘托人物的内心波澜。近年“唐剧”学者通过他的文本挖掘,发现他擅用高频词,和他剧作的心理描写紧密关联。笔者认为,仙凤鸣剧团的仙是白雪仙,凤是任剑辉,鸣是唐涤生。三位一体,无与伦比。
唐涤生运用中文和粤音出神入化,叹为观止。笔者在结束本文前,恭录一段“唐剧”文字精髓如下。“臣不可占君先,父不能居女后,此乃伦理纲常。既念帝女花,何不念先帝遗骸,尚寄在茶庵,未入皇陵葬。帝女纵堪怜,太子是前朝骨肉,问清帝何以,重女薄儿郎?我欲受皇恩,哭君父流浪泉台,憎见旧宫廷,挂上鸳鸯榜。我欲谢隆情,痛骨肉仍归臣虏,羞牵鸾凤带,怕对合欢床。新帝慈悲人间罕,劈开金锁放弟郎。先安泉台父,后释在囚人,然后百拜入朝,共举齐眉案”。类似的经典曲辞,比比皆是。
唐涤生简直是“月里神仙降凡尘,继承关湯更创新,凤呜九臬绕樑上,洗滌心灵为众生”。笔者谨以此文,纪念唐涤生诞辰108周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