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家孩子不受老师待见?根源我偷偷告诉你,你要是没空听,先收藏,有空的时候给我认真听。
很多家长都非常困惑,说咱家孩子平时在家也挺好的,为啥在学校老师好像不咋待见,别说当班干部了,就连参与发试卷、扫地这些事儿,发现老师都不用咱们,一点儿优先考虑的劲儿都没有。
今天中午有件小事,我先给你举个例子。我上第四节课,中午刚吃完饭。第四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们要站队去吃饭,需要排队。这个小男孩从屋里就无脑喊叫:“你给我回去!”
我说:“你给我重新走,站讲台那等我,最后出来。”
你知道这个小男孩怎么说吗?“老师为啥让我最后走?为啥让我站在讲台后面?”
我当时没来得及解释,就说:“大家站排,站排,不许说话。站两排,女孩先走,男孩后走,你最后走。”
然后我说:“那是因为你扰乱了课堂秩序,你站队的时候,代表的是你的班级。你从屋里就无脑喊叫,现在就是一个纪律不好的小孩了,今天就罚你了,咋的啦?”
他瞪我一眼,走了。
我告诉你,现在小孩老逗了,包姐跟你讲,这个小孩儿纪律是有问题的。纪律和解读能力恰恰是孩子成长的隐形地基。老师对孩子的印象直接源于日常纪律的表现,一个能遵守规则、懂得倾听的孩子,不仅能让老师省心,更能在集体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反之,长期纪律松散的孩子,就容易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错失锻炼机会不说,还会影响专注力和学习效率。
你要知道,良好的纪律能帮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清晰的解读能力能让他理解老师的要求,这两点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成绩的高低。家长在培养时,别只盯着分数,更要重视规则感和共情力。比如日常强调集体场合的行为边界,你看现在有多少孩子,寒暑假图书馆都成了“熊孩子”的天地,不管是去洗浴中心还是火锅店,家里孩子呜嗷喊叫的。
换位思考,好的人际关系和老师的印象,从不是靠讨好,而是靠孩子自身的纪律素养和沟通能力。把这些基础打牢,孩子不仅能赢得老师的认可,更能在学习和成长中少走弯路,稳稳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