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大学生面临的“内卷”困境?以及AI时代“害怕被替代”的焦虑?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经济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薛兆丰作客文治大讲堂。互动环节里,不少同学就“内卷”和“AI”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结合自身经历,薛兆丰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成功和失败的路径,这背后没有科学的道理,都是在不确定中尽力找自己的方向。
有同学提问:“怎么区分‘内卷’与‘有效竞争’?”薛兆丰回答,不要“为了学而学”。
他坦言,现在的很多学生并不像过去那么有好奇心了,不再关心与成绩无关的东西。他说,自己其实比较“笨”,“没办法复述我不理解的问题”。相比之下,许多聪明的学生善于通过复述老师观点的方式,表现得“很懂”,但这可能是一种“虚假努力”,反而缺少后劲。
因此,他给出的“反内卷”策略是,在大学早期要“吃杂一点”,广泛涉猎,积累多元经验。他强调,“不要为了学而学,为了成绩而成绩”。
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反而需要“笨办法”。他以训练AI大模型为例,“如果你一开始就给大模型逻辑性很强的数据,它很快就能学会,但缺点是后来成长得很慢;反之,一开始喂给它很杂的数据,它学得慢,但长线的学习能力更强。”
“蜡烛商人给政府写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将能透进阳光的空隙都堵住,因为阳光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其实,人要的是福利,是光明,是温暖,实在没办法了,才去做蜡烛,才是辛劳。我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有了太阳,不需要做那么多蜡烛。”面对AI挑战,薛兆丰用了蜡烛商人的例子,告诉同学们,重要的是掌握每个时代的工具,并在其中找到自我的空间,而非抵制时代变化。
AI的发展让信息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它无法替代人性的部分,也没法代替人判断并选择。“只有人才是最终的用户。”薛兆丰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