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4岁的李叔照常在公园遛弯,身边不少老友都在聊健康话题。
最近,李叔突然发现自己上厕所时尿液颜色有些变化,而且总觉得小便完成后还有残余感。
起初,他并没太放在心上,觉得“年纪大了,这很正常”。直到最近一次体检,医生眉头紧锁,语气认真地提醒他:“可要重视,这不是小事!”
![]()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多人平时对身体的小信号不够重视,殊不知,正是一些不起眼的尿液变化,可能在悄悄提醒肾脏正在遭受“慢性损伤”。
如果忽视这些异常,病情往往进展隐蔽,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很可能已经步入难以逆转的“尿毒症”。
那么,尿液到底有哪些异常需警惕?“尿毒症”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近?这背后藏着什么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健康隐患?今天的文章,将帮你全面梳理。
不少人常把尿液变化当做“小事”。但事实上,尿液的颜色、性状、气味,都是肾脏健康的一面镜子。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接近1.3亿人,其中绝大多数在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发布的指南强调,肾脏的功能衰退往往“静悄悄”,一旦出现肉眼可见的尿液异常,已经不是最初阶段了。
常见尤其不能忽视的2个尿液表现,分别是:
尿液颜色深如酱油或带有明显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当你发现尿液的颜色变为深黄色、棕色,甚至“酱油色”,或小便表面漂浮着大量细小泡沫且数分钟都不消散,要格外警惕。
![]()
这往往意味着肾脏可能发生了蛋白尿或潜血,预警肾小球滤过或血液动力异常。《中华肾脏病杂志》数据显示:
出现蛋白尿后3-5年,约有15%-30%患者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小便时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尽感
健康人日间排尿次数多在4-6次,夜间1-2次。如果短时间内频繁小便,并伴有排尿涩痛、乏力,且每次尿量减少、尿流细弱,加重至难以排空,往往意味着肾小管、泌尿系统或前列腺等部位出现功能异常,甚至有感染、慢性炎症或肾损伤风险。
![]()
文献《肾病早期表现调查》中指出:
这类症状持续2-3个月后,近17.8%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明显下降,忽视尿液异常,可能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研究表明,慢性肾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无声进展”。
早期可无明显不适,但一旦进入肾衰竭或尿毒症阶段,肾脏几乎丧失功能,身体内毒素无法有效排出,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需依赖透析甚至肾移植。
相关数据梳理如下:
中国尿毒症患者呈增长趋势,2015-2023年间数量上涨约36%。
尿毒症前期(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73㎡),容易合并高血压、贫血、心衰等多系统并发症;70%以上的慢性肾病患者在40-65岁之间发病,且高发于糖尿病、高血压人群。
![]()
一位北京协和医院的肾病专家说:“很多患者本可以在早期逆转,结果因为忽视尿液异常而延误治疗。”大多数尿毒症患者在被确诊时,肾功能已受损70%以上。
面对上述风险,早识别、早就医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定期检查肾功能:每年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血压+血糖检测,即便没有基础疾病,也不可掉以轻心。
![]()
合理控制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肾病头号“杀手”。控制好三高,肾脏风险可降至正常人一半。
警惕药物和保健品的滥用:部分止痛药、抗生素、草药长期使用会加重肾脏负担。遇到疾病请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服用。
![]()
饮食低盐低蛋白,控制高嘌呤食品:“重口味”“高蛋白饮食”都极易增加肾脏负担。建议每日食盐摄入低于6g,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少吃动物内脏、豆制品和海鲜。
如出现异常尽快去医院:不要拖延,尿液变色、泡沫多、排尿不适时务必及时挂号泌尿、肾内科由专科医生检查,避免小病酿大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