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奇瑞风云 X3L 在天门山 999 级天梯上失控溜车、撞击护栏的巨响回荡在山谷时,这场本想彰显性能的营销秀,瞬间沦为品牌信任崩塌的起点。尽管奇瑞 15 小时内连发 4 次致歉声明,却仍被《北京日报》锐评 “修复不了天梯之伤”。作为深耕汽车圈十年的博主,今天就来拆解这场闹剧背后的商业病灶与修复困局。
![]()
一、天梯 “翻车”:从营销噱头到信任塌方的 48 小时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严重性,首先得还原事件的核心脉络。天门山天梯绝非普通测试场 —— 全长近 300 米、垂直落差 150 米,台阶宽仅 30 厘米,平均坡度 45°,局部超 60°,连进口越野车都鲜少挑战。奇瑞选择这里测试风云 X3L,显然是想复刻路虎当年的成功营销,为这款上市两月、销量未达预期的车型造势。
但现实给了沉重一击:11 月 12 日中午,测试车辆因防护绳固定点卸扣脱落,动力受阻后溜车撞坏 12 米护栏。更刺眼的是,为这场商业活动,景区临时关闭天梯两天,2300 余名游客被迫绕道,公共资源沦为营销道具。
奇瑞的四次致歉堪称 “危机公关反面教材”:第一次避重就轻说 “场景引发误解”,第二次模糊回应 “设计欠妥”,第三次用 “刷程序升级” 敷衍车主,直到第四次才辞退营销负责人、推出无理由退车政策。可正如《北京日报》所指出的,这种 “挤牙膏式道歉”,修复得了护栏,修不好信任裂痕。
![]()
二、锐评直击要害:商业挑战暴露的三重致命问题
北京日报的锐评并非苛责,而是戳破了奇瑞乃至行业的深层病灶。这场事故暴露的问题,早已超越单次营销失误。
1. 营销 “方向盘” 跑偏:流量至上碾压公共责任
奇瑞的核心错误,是将商业利益置于公共安全与游客权益之上。天门山天梯作为 5A 级景区核心通道,护栏本为行人防护设计,根本无法承受 1.6 吨汽车撞击。这种 “野生测试” 既无专业测试场的安全认证,又缺乏应急配套,本质是用公共风险换流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个例。近年来车企扎堆 “极限营销”:从悬崖峭壁到高原险道,把公共空间当秀场,却忘了 “测试的价值在数据,而非噱头”。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城市 SUV 挑战 60° 台阶,本身就是 “违背产品定位的表演”,何来技术说服力?
![]()
2. 内部管控失效:部门墙比天梯更难逾越
事故中的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媒体致电奇瑞客服时,对方竟表示 “未接到活动通知”。这种前端营销高调造势、后端部门一无所知的割裂,暴露了企业内部的管控漏洞。
从策划到执行,多重疏漏层层叠加:安全防护绳卸扣这种基础配件未做双重检查,对景区天气、路面湿滑的风险预估为零,甚至未明确活动审批流程 —— 张家界文旅局直言 “普通活动无需报备”,暴露出企业对合规性的漠视。这种 “营销拍脑袋、执行掉链子” 的管理模式,迟早要付出代价。
3. 品牌信任透支:“技术奇瑞” 人设的崩塌
奇瑞多年打造的 “技术奇瑞” 标签,在这场事故中摇摇欲坠。有车主爆料同型号 SUV “连小区地库陡坡都爬不上去”,与天梯测试的 “性能神话” 形成讽刺对比。更致命的是,前三次致歉始终回避 “是否造假”“性能是否达标” 等核心问题,让消费者觉得 “车企把我们当傻子”。
数据不会说谎:事件发酵期间,风云 X3L 订单量暴跌 62%,品牌好感度从 78 分跌至 51 分,创下近三年新低。这印证了一个真理:汽车消费的核心是信任,一次虚假营销的杀伤力,抵得上十次技术宣传。
![]()
三、修复 “天梯” 为何难?三重困局成无解死结
奇瑞承诺 “全力修复护栏”,但《北京日报》点出的 “天梯之伤”,本质是信任与规则的双重创伤,其修复难度远超物理损坏。
1. 信任重建:道歉易,挽尊难
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需一瞬。奇瑞的四次致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始终在 “平息舆论” 而非 “解决问题”。反观 2023 年某新能源车企因续航虚标道歉时,不仅公开真实数据,还对车主进行现金补偿,最终赢回谅解。
而奇瑞直到第四次才拿出实际行动,此时消费者已形成 “敷衍”“造假” 的刻板印象。正如一位车主所言:“我不退车,但下次再信奇瑞,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种心理隔阂,绝非短期政策能消融。
![]()
2. 规则空白:公共空间的营销边界在哪?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监管盲区,让 “修复” 失去制度支撑。张家界文旅局称 “普通活动无需报备”,景区凭 “成功先例” 就放行高风险测试,职能部门缺乏明确的户外测试监管细则。
这意味着即便奇瑞修复了护栏,若没有明确规则界定 “景区能否做汽车测试”“测试需满足哪些安全标准”,未来仍会有车企重蹈覆辙。而规则的制定需要时间,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远比修复护栏更复杂。
![]()
3. 行业沉疴:浮躁营销难改功利本性
奇瑞的失误,是行业浮躁心态的缩影。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车企急于寻找差异化卖点,却不愿在研发上深耕。数据显示,奇瑞年销量从 2015 年的 56 万辆增至 2023 年的 188 万辆,但质量投诉率同比上升 240%,这种 “重营销、轻品控” 的倾向,正是 “天梯之伤” 的根源。
要修复这种沉疴,需要整个行业回归理性:把钱花在发动机调校、安全冗余设计上,而非天梯上的表演;把精力放在用户真实需求上,而非热搜话题里。但在短期销量压力下,这种转型谈何容易。
![]()
结语:没有一步登天的 “天梯”,只有脚踏实地的口碑
《北京日报》的锐评,与其说是批评奇瑞,不如说是给所有车企敲警钟:汽车品牌的 “天梯”,从来不是险峰上的噱头,而是研发、品控、服务筑成的基石。
奇瑞的 “天梯之伤” 终会愈合,但它留下的教训值得铭记:在流量狂欢的时代,企业更需守住安全与诚信的底线。毕竟,能让消费者真正买单的,永远不是 “征服天梯” 的表演,而是 “放心开十年” 的可靠。
对于奇瑞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再发第五次致歉,而是用持续的品质改进与透明的沟通,一点点熨平信任褶皱。否则,再多的道歉,也填不满信任的裂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