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是家庭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习惯,却可能悄悄危害我们的身体。
一位52岁的李阿姨,最近注意到家人的肠胃总是时不时不舒服。一天,她发现自家的木质菜板出现了异样,劈开一看,内部居然布满了密集的绿色霉斑。
她不禁一阵心悸,原来看似干净的厨房用具,竟然隐藏着如此可怕的“健康杀手”黄曲霉素。
![]()
让李阿姨更震惊的是,亲友们居然还抱有“只要用沸水烫一烫、晒晒太阳就没事”的心态。可是,这种普通做法真的管用吗?
100℃的高温,真能彻底杀死黄曲霉素吗?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隐患,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或许,今晚就该打开家中的菜板,自查一次了。
黄曲霉素,学名为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剧毒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它的“毒性”可谓恐怖。
![]()
数据显示,1毫克黄曲霉素即可致人死亡,其致癌性更远超砒霜,是目前发现对肝脏伤害最大的天然物质之一。
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南方某些地区肝癌发病率高发,部分就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有关。它常见于发霉的花生、大米、玉米、坚果、调味品、陈年木质菜板等。
有人以为,发了霉的食物或厨房用品,用开水烫一烫或高温加热就能彻底消灭霉菌和毒素。但事实并非如此。
权威实验表明,黄曲霉素的耐热性极强,即使在100℃高温下加热20小时,也无法完全分解。
![]()
换言之,日常的蒸煮、烹炒,甚至高温烘烤都杀不死黄曲霉素。它能够在人体内累积,长期摄入即便剂量很小,也可能诱发肝细胞癌变、慢性肝损伤、免疫系统受抑制等多重严重后果。
菜板长期潮湿、残渣未及时清理,是最易形成黄曲霉菌“温床”的一环。家中常见的木质或竹质菜板,使用期间如果表面破损、内部发黑发霉,极易藏污纳垢。
![]()
科学检测发现,平均一块使用超过一年未规范维护的木菜板,其内层检出的黄曲霉素浓度,往往超过GB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上限数倍。更可怕的是,部分家庭习惯“生熟混用”,导致微生物交叉污染,加重污染风险。
权威医学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和接触厨具,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如《中华肝脏病杂志》数据显示,黄曲霉素相关肝癌的致病风险可提升3-5倍。人体一旦中毒,短期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而更有隐蔽性的是慢性损伤,患者常常毫无察觉,直到肝脏大面积损害才惊觉。
不仅是菜板,存放时间较长的花生、玉米、坚果,受潮后的大米以及一些老旧调料盒内部,都可能成为黄曲霉素的“据点”。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黄曲霉菌繁殖极快,普通家庭未必能通过目视发现其污染。“闻起来有点陈味”的花生,就有潜在致癌风险。
![]()
一项针对南方地区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27.4%的旧木菜板及15.6%的自家坚果检出可疑黄曲霉素。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年头较久、表面龟裂的木制品,一旦“发霉变色”,很可能已经被污染。
要远离黄曲霉素的危害,重中之重就是“源头杜绝”和“规范清洁”。
建议家用菜板最好选择食品级塑料、树脂或者集成抗菌材质,避免使用长期反复潮湿的木板或竹板。菜板应“生熟分开”,每次使用后立即用流动热水清洗,擦干并通风悬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高浓度白醋或稀释漂白水消毒。
若发现菜板有异味、绿色霉点、发黑发潮、表面龟裂等现象,哪怕只是局部,也必须立刻淘汰,以防毒素渗入食品。
有条件的家庭,应做到半年更换一次菜板,坚决杜绝“用了十年不换”的老习惯。食品贮存方面,花生、坚果、谷物应密封干燥,尽量在保质期内食用,不吃发霉变色的食物。
![]()
厨房保持通风干燥,日常阳光直射、定期消毒,都能有效避免黄曲霉菌滋生。关键在于做到“看得见的清洁”和“看不见的预防”双管齐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