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开引进”优秀人才近些年很常见,比如今年下半年,山东、江西、广东、湖南等地就相继启动了事业单位引进优秀人才工作,不少地区还放宽了年龄等限制条件。不过这种看似“放宽条件、扩大机会”的利好政策,在仔细读完公告后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放宽”、“降门槛”,而是“换门槛”,一次用人逻辑的重构。
![]()
1)
以往事业单位招聘,多是“补岗”思维,谁退休了、哪个岗位空了,就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如今的“公开引进”,关键词变成了“优秀青年”、“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所以,放宽年龄是为了招到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毕竟学历要求基本都从本科变成了硕士起步,甚至常常附带“研究生学历”“博士优先”“三年内应届”等条件。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结构性放宽”:外壳松动,核心更紧。它不再面向所有人,而是精准瞄准一类群体:年轻、高学历、有潜力的专业人才。
以山东德州陵城区为例,该地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公告就写得很直白:为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年轻干部储备……。可见,引进的人才是作为年轻干部储备起来的。
再比如江西新余市,该地搞的“博士专项引进”,不仅提供事业编制,还附带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补贴;广东干脆将“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纳入省级集中招聘体系,强化统筹和竞争。
用这种模式为事业单位充实工作人员,实质是在重新塑造事业单位的功能。事业单位不再只是行政的延伸,而是要和经济、科技、产业发展挂钩,成为地方政府“留才、用才”的政策力量。
2)
既然是引进优秀人才,那学历普通的年轻人是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事业单位的,他们不是“被引进”的目标人群。但这会带来一个新问题:为什么高材生可以被引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就不能被引进?高学历就一定代表能力强吗?更让单位的老员工感到不安的是,公开引进的年轻人大多直接被放在重要岗位上,单位里本来就不多的晋升晋级机会,也向这群年轻人倾斜。于是“公开引进”成了年轻人的机会,却也成了中年人的焦虑。
没办法,时代变了,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过去许多地方拼的是招商引资,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拼人才。从山东到广东,从县区到地市,“引进优秀青年”几乎成了地方标配。
经济强省要创新人才,中西部地区要发展,都需要人才。但许多地方事业单位是“老龄化严重、专业结构失衡”,引进年轻人,是补血,更是换血。
对年轻人而言,这是“窗口期”,各地加大引才力度,机会确实比以往多。不过与之对应的是,学历、能力、经验、科研成果……每一项都在被重新计价,那些有明确方向、有项目经验、有专业积累的年轻人,会在这波“公开引进”中率先突围。
简单说,想通过“公开引进”这种方式拿到编制,靠笔试成绩是不够的,“面试+考核+科研成果+实绩”才是新常态。机会是多了点,然而“上岸”却一点也不容易。
不管怎么说,有条件的年轻人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机会,但更多的年轻人是不能把“公开引进”当作奋斗方向的,他们没有相应的材料,不符合引进条件,只能按部就班地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考。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熟人通过公开引进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