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传的新国标意见稿,让不少痴迷“脱手智驾”的车主心头一紧。文件明确要求,智驾系统必须持续监测驾驶员手部是否握方向盘、视线是否关注路况,一旦脱离就分级警告,甚至强制禁用系统。这意味着,那些号称“解放双手”的营销话术,终于被套上了缰绳。
![]()
技术狂欢的终结?安全才是智驾的底色
过去几年,车企拼命宣传“零接管”“高阶智驾”,仿佛自动驾驶已触手可及。但事故频发背后,是消费者对技术边界的模糊认知。新国标直接掐断了过度营销的退路:系统必须在设计场景内激活,每次启动还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驾驶人已完成培训。
车门自动解锁、机械把手回归,安全细节藏不住
除了智驾约束,新国标还藏了不少“救命设计”。比如事故后车门必须能自动解锁,电动门把手需保留机械应急装置。这些改动看似微小,却直指救援黄金时间。毕竟再酷的科技,在生死瞬间都比不上一扇能徒手拉开的门。
![]()
5秒百公里加速限值,性能竞赛的理性降温
国标对电动车性能也动了刀:新车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得低于5秒,同时强制配备误踩抑制功能。这对追求“秒杀超跑”的车企是一盆冷水,但换个角度看,马路上少些“窜天猴”,多些稳扎稳打,或许才是普通人更需要的安全感。
规范之后,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车?
新国标不是扼杀创新,而是让技术回归“服务人”的本质。当行业从拼硬件算力转向拼安全算法,车企的竞争焦点会更务实:如何让系统更可靠、人机交互更直观。作为用户或许该庆幸,未来选车时,“安全”不再是配置表上的小字备注,而是一台好车的基石。
![]()
智驾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取代驾驶员,而是成为行车中值得信赖的伙伴。新国标像一场及时雨,浇熄了盲目追逐“无人驾驶”的虚火,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科技的温度,始终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下次试驾时,除了关注屏幕尺寸和加速成绩,不妨多问一句——“它的安全底线,扎得够深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