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直肠癌,人们往往心怀忌惮。它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高发于 40 - 80 岁人群,男性更为多见。它引发便血、腹痛等症状,令患者痛苦不堪,还可能让家庭陷入健康与经济的双重困境。
生活条件变好后,精细化饮食、久坐不动等习惯悄悄侵蚀着肠道健康。医生强调,直肠癌的发生和日常习惯密切相关,这 3 个 “护肠习惯” 看似普通,却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尤其第 1 个,很多人因 “嫌麻烦” 难以坚持!
![]()
膳食纤维 “精准补充”,不盲目跟风吃粗粮
众人皆知摄入膳食纤维有益,目光却多聚焦于玉米、糙米等。但因方法不当,不仅难以充分汲取其益,还极易诱发胀气、消化不良等种种不适之症。其实肠道健康需要的是 “可溶性 + 不可溶性” 膳食纤维的合理搭配,而非单纯堆砌粗粮。
可溶性膳食纤维堪称肠道菌群的 “珍馐美餐”,它可助力益生菌繁衍,构建起守护肠道的 “坚固屏障”。这般有益物质,常见于裙带菜、海藻、牛油果、魔芋等食材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堪称肠道蠕动的“加速器”,能增大粪便体积,减少有害物质滞留。麦麸、芹菜、西兰花、番石榴都是其优质来源,日常多食用,对肠道健康大有裨益。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 25-35 克膳食纤维,但目前国人平均仅 13 克。正确做法是 “循序渐进 + 食物多样”:比如早餐加一把燕麦片,午餐配半盘凉拌裙带菜,晚餐用糙米混合白米煮饭,避免突然大量吃粗粮导致肠胃不适。长期缺乏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多样性会下降,炎症风险升高,间接增加癌变可能。
![]()
每小时起身活动,拒绝 “久坐式伤肠”
现在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却不知道久坐 1 小时以上,肠道血液循环会下降 30%,蠕动速度减慢一半。盆腔若长期承受压力,易致使腹部脂肪堆积。堆积的脂肪会进一步挤压肠道,使粪便停留时间延长,进而让有害物质反复刺激肠黏膜,危害肠道健康。
不易患直肠癌的人,都有 “主动动肠” 的习惯:不是非要跑马拉松,而是每坐 50 分钟就起身活动 10 分钟 —— 接杯水、爬两层楼梯、做几组深蹲,都能快速激活肠道蠕动。每周再搭配 3 次快走、游泳或跳绳,每次 30 分钟,既能促进肠道血液循环,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炎症风险。
避开 “隐形致癌物”,不止是少吃加工肉
香肠、腊肉等加工肉被列为一级致癌物,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但还有两类 “隐形风险” 容易被忽视:一是长期吃熏炸肉类,高温加工会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二是过量摄入咸菜、腌制品,高盐会直接损伤肠黏膜,为癌细胞生长创造条件。
![]()
不易患直肠癌的人,饮食上有两个 “小原则”:一是每周加工肉、熏炸肉摄入不超过 1 次,用新鲜鸡胸肉、鱼虾替代;二是每天盐摄入控制在 5 克内,用柠檬汁、蒜末、香料替代咸菜、豆瓣酱调味。另外,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两个 “护肠细节”,比多喝水更关键
定期做初筛检查: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 1 次大便隐血试验(经济便捷的初筛手段),5 年做 1 次肠镜;有家族病史、慢性肠道疾病的人,35 岁就该启动筛查,早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能大幅降低风险。
保持情绪愉悦:肠道素有“第二大脑”之誉。当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极易诱发肠道炎症,进而打破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每天花 10 分钟听音乐、深呼吸,或培养养花、散步等爱好,能间接保护肠道健康。
![]()
其实远离直肠癌的核心,不是追求 “极致健康”,而是把护肠习惯融入日常。不用一下子改掉所有坏毛病,比如今天先做到 “每小时起身活动”,明天尝试加一盘西蓝花,慢慢积累就能让肠道处于健康状态。
肠道康健乃日积月累之功。当下起,以精准饮食搭配、规律活动及审慎饮食选择悉心养护,便可有效降低罹患直肠癌之风险,为身体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