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消息一经传出,举国哀痛。1月11日,天阴沉沉的,空气冰凉。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经过时,人行道两旁手臂上缠着黑纱,胸口戴着白花的男女老少都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灵车渐渐远去,随即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人们依旧站在那里,看着灵车远去的方向,好像在等待着周总理回来。
![]()
在周恩来总理去世之前,他叫来了妻子邓颖超同志,并留下了三条遗愿。毛主席在得知了周总理的三条遗愿之后,强烈反对前两个的执行,最后一条遗愿毛主席听罢只好含泪同意。那么周总理都留下了什么遗愿呢?前两条又为何遭到毛主席的强烈反对呢?
1972年,周恩来总理查出了膀胱癌。在知道自己患病时,周恩来很平静。他没有怨天尤人歇斯底里,反而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积极接受医院的治疗。
1976年1月8日,被人民拥护爱戴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众所周知,癌症是痛苦的,是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对于我们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一些生理问题,他却需要硬生生忍住疼痛。
据周恩来的警卫员回忆,治疗期间的周恩来戒了自己最爱的茶水,甚至于不到万不得已,很少喝水。
![]()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恩来硬生生挺了近四年。在周恩来离开的那天,邓颖超忍着悲痛,向中央传达了周总理的三条遗愿:周恩来总理希望自己的后事不超过任何人;同时绝不不开追悼会,拒绝遗体告别这种形式主义;骨灰不保留,一定要撒入祖国的山河。
原来周总理曾跟妻子约定,两人将来一起火化,为祖国的火葬改革做出表率作用。他们决定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湖海,继续为祖国做贡献:骨灰落在地上,成为滋养谷物的肥料,落在水里,成为鱼的饲料,依旧养育着他爱的祖国和人民。
![]()
面对周恩来总理的三条遗愿,最先提反对意见的,是李先念同志。他说:即使这样做,但这个人绝不应该是总理!邓小平登同志表示赞同,毛主席更是说出了“恩来同志不办葬礼这件事,全国人民的都不答应!”这样的话语。因此,周总理的三条遗愿,只有不保留骨灰得到了党中央与毛主席的同意。
1976年1月15日,在众人深情沉痛的吊唁中,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了。一时之间,周总理骨灰的去向,成为了党中央考虑的重中之重。鉴于周恩来总理很受人民爱戴,如若将周总理的人工抛洒在某地,必定会引起人民的注意。
![]()
到了周总理的忌日,必定有人会去此地悼念,这与周总理的想法相悖。中央决定用一架飞机来执行周恩来总理骨灰抛洒的任务,且抛洒地点,须严格向人民群众保密。
而负责撒骨灰的人,邓颖超早有打算。周总理去世的第三天,邓颖超就把张树迎与高振普两人叫到了办公室。邓颖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希望由两人担任抛洒周总理骨灰的工作。
她说:我很想做这份工作,但是我年岁又大了,条件已经不允许我去做了。且我去执行任务“目标太大,”躲过人民群众的眼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委托你们二人去做这件事,我和恩来都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这项特殊的任务…话音未落,张树迎与高振普两人早已泪流满面。
![]()
含泪接受任务的两人,开始在北京寻找着合适的抛洒地点。恰逢北京寒冬,所有的水面都是冰冻的状态。以总理在百姓心里崇高的地位,人民一定会从冰面和地面上收集总理的骨灰的。鉴于此,他们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所以最后周总理的骨灰,究竟撒在了哪儿里?
1976年1月16日晚8点,这架负责执行周总理骨灰抛洒任务的飞机从北京平稳起飞,并将骨灰分别洒在了北京城、北京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与山东滨州四地。而散落周总理骨灰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中央思虑颇久,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的。那么,周总理骨灰抛洒在这四个地方究竟有何含义?这四个地方又与周总理有怎样特殊的关系?
![]()
飞机升空后,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撒在了北京城的上空。北京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也是周总理的办公地所在。少年时期,他曾在北京生活,随后的“五四运动,”他也曾数次往返京、津两地。可以说,周总理的少年时光的背景色,正是庄严肃穆的北京城。
而新中国成立后,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周总理都在北京兢兢业业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努力工作。新时代的北京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离不开周总理的努力。他为北京做出的贡献,太多太大了。于是中央决定将总理的第一抔骨灰,撒在北京城上空。
周总理的第二把骨灰,中央决定将它撒在北京密云水库。众所周知,北京是一座极为缺水的城市。而如今的北京,却丝毫看不出来缺水的迹象。对此,周总理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
为了跟上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工农业发展的供水需求,周恩来于1958年6月26日,带领考察队来到密云县为密云水库勘选坝址。他听完水利专家的建议后,依据地形和规划图纸,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与诸位专家积极讨论,反复推敲,终于决定了潮河主坝的选址规划。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密云水库工程在同年9月1日顺利开工。
密云水库虽然叫北京密云水库,实际上却离北京有100公里有余。每当施工到最关键的地方,周总理总是亲赴现场了解情况,并积极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他告诉当地的施工人员,这个工程关联着万千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
![]()
1960年,密云水库竣工投入使用。这个耗时两年,动用20多万建设工人的大型水利工程,以3000多万平方米石方的工程量震惊了诸多国家。因为以中国当时的国力,是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工程量的。但周恩来做到了,20多万工人做到了,中国做到了。
密云水库对于新中国意义非凡,对周恩来总理,同样意义非凡。将他的骨灰撒在密云水库,周总理的内心一定是满意的吧。
总理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的入海口。天津对于周总理来说,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城市。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开展。当时的周恩来正是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这里可以说是他革命开始的地方,对周总理来说,也有着独特的情感所在。
周总理的第四把骨灰,却被撒在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有人诧异,中央为什么会选择山东呢?其实,中央选择的,实际上是被中华儿女亲切称为“母亲河”的黄河。
![]()
在周恩来年少求学时,他曾数次提及对黄河的热爱。他也曾向妻子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撒进“母亲河,”以报答生养他的祖国大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黄河入海口的下游,正是中国台湾。周总理一辈子为国家工作,他用脚步丈量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除了西藏与台湾。西藏是由于交通不便,台湾则是出于对时局的考虑。他希望自己的骨灰到台湾去,也期待着祖国能够早期统一。
骨灰纷纷扬扬地落下,周总理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记得在周总理的悼词中,毛主席郑重地在“毛泽东同志的战友”前面,添上了“最亲密”三个字,他们一生并肩战斗,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情谊,是语言表达不出的。周恩来的逝去,是中央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
![]()
在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为了悼念他,联合国降了半旗。这是当时诸多国家元首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各国外交官纷纷前往联合国,要求联合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沉默良久,终于迫于压力说出了为周总理降半旗的理由:为中国的周总理降半旗,是我个人的决定。而这么做,理由有二。
一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却没有一分存款。二是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他们的总理,一辈子却没有自己的孩子。
![]()
他说,如果有任何一个国家元首能做到这两点,联合国绝不吝啬给他们降半旗的殊荣。听到这里,各国的外交官纷纷呆住了,他们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并深深被周总理的无私折服。
不久后,邓颖超在北京去世。在所有人都以为邓颖超会选择火葬后进入国家公墓时,邓颖超却早早委托挚友,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海。她心里清楚的知道,她在等一场团圆,而她的丈夫正在中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之上等她。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共产党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在岗位上,他勤政为民,甘为人民公仆。无论是哪儿里有了灾情,有了情况,他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前线。
![]()
他会关心工人们有没有吃饱,关注孩童们有没有学上,关注人民的生活有没有安定幸福。他把人民,始终放在的首位。如今的社会安定和谐,中国人民也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流血流泪,付诸生命的英雄;不能忘记为我们日夜操劳的开国元勋。更不能忘记那个为我国奉献了一生,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周总理。斯人已去,精神不死。他的精神,永远刻在中华的脊梁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