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病逝。自发为毛主席祈福悼念的人民,在悼念会那天,挤满了整个天安门广场,一时之间举国悲痛。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与战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更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毛主席是人民心中的保护神,在我们心里,他几乎无所不能。
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危难时,他带领着中共中央总能力挽狂澜。而毛主席建国后曾许下三个志愿。有生之年,他却只实现了一个。他的第二个志愿却在他去世后40年才被实现。第三个志愿更是成为他的终生遗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伟大领袖毛主席又许下了什么志愿呢?
![]()
建国以后,战争初歇。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毛主席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国内的经历发展建设上来。可以说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都离不开这个伟大的老人。他却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满意,总说自己的志愿尚未实现。
1961年8月,时年68岁的毛主席赶往庐山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这场长达20天的会议临近尾声的时候,毛泽东在与警卫沟通时,提及了自己的三个志愿,表示自己建国后的三个志愿。甚至有两个尚未实现。
警卫员诧异极了,好奇地追问:哪儿三个志愿呢?毛主席本是随口谈及,遭到追问后顿时来了精神。大致是和自己的警卫说话不用顾虑太多,毛主席放松了精神,开始讲述自己建国后的三大志愿。
![]()
毛主席说:第一条呢就是要搞调查研究。我想要到基层去,去看看百姓的真实生活,看看中国最真实的样子,听听人民最真实的声音。我不搞官僚主义,要给全国的干部做榜样。
第二个志愿呢,算是我的一个小心愿。我想骑马去视察黄河两岸,我对地质不太了解,我要带一个地质学家,还要带一个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去,彻底整治好黄河的水患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再受水患的影响,不再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第三个志愿是我要写一本书。这本书里就写我的一生,我要把我的缺点、过失都写进去,让人民和后人做评判。我不求人民和后人的夸赞,只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中肯的评价。
听完毛主席的三个志愿,警卫张仙朋发自肺腑地说:您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人民心里的你一定是好人!毛主席听罢只是摆了摆手,随后继续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
很多中共中央的领导,都有过去基层考察的经历。这对于毛主席来说,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是作为中共中央的一把手,他工作繁忙,实在离不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二就是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民的积极性空前绝后。毛主席更是忙得紧,他每天要处理的文件堆满了办公桌,甚至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加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共中央政治局出于对国家和主席自身安全的考虑,毛主席并没有得到去基层的机会。
1952年10月,毛主席终于等来了去基层视察的机会。那时中央政治局考虑到毛主席工作强度大,身体和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透支,遂建议主席进行休假,好好调整放松后再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毛主席稍作考虑,同意了。
![]()
在所有人都认为他会在家里休息的时候,他动身去了黄河沿岸,那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近六旬。他耐心的劝说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告诉他们,自己作为主席,理应关注人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中央太远了,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听到和看到最真实的新中国。
那一年,黄河水患尚未得到控制。1950年夏,由于连续半个多月的暴雨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地区发生了洪水。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新中国来说,这样的天灾如同晴天霹雳。洪水让刚刚进行土改的淮北地区的人民苦不堪言,土地粮食没了,房屋也毁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资都顷刻化为乌有。
安徽省和国家政府也很快就这种情况展开了救援,当毛泽东读到人民为了躲避洪水爬上树梢却死于毒蛇之口时,这个老人终于控制不住,笔尖重重地在文件上留下几道横线。那时的他,就下定了决心,他一定要去基层!到人民身边去!就去黄河!
![]()
但他知道正值建国之初,中共中央需要他。他于是按捺住自己的想法,等待着一个可以去到黄河的时机。好在两年后,他等到了。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带领考察团终于抵达了济南。
初到济南的毛主席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和山东省济南市的领导们一起,到济南的黄河地区进行考察。毛主席看着奔腾不息的黄河,表情沉痛。在问及如今的黄河治理方面,当地领导说如今的黄河地区修建了大坝来抵御洪水的侵袭。
毛主席沉默良久后,望着滔滔的黄河水说:我在想,为什么过去黄患频发,人们却想不到堵住黄河水呢?人民是需要黄河水的,黄河水用以灌溉,他们就不用辛苦地去挑水了。新中国如今成立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新方法来治理黄河呢?堵不如疏,关于治理黄患,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
随后的毛主席走遍了黄河地区几个大省。在即将准备返京的一个早晨,毛主席起得很早。他走在河南的土地上,进了一个打谷场。这里有两个老农,正在收拾玉米堆上的竹席。毛主席走上前去热情地和他们交谈。
在谈话中,毛主席得知今年的收成并不好,原因正是黄患造成的土地盐碱化。毛主席深知人民的困难,在离开时紧紧拉住老农的手,承诺一定会还当地农民一片沃土良田。
返京的车上,毛主席对随行的许世友将军说,将来黄河治理好了,我一定骑马沿着我们的路线再次去视察黄河两岸,我对地质不太了解,我要带一个地质学家,还要带一个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去,看看当地的人民。他们不受水患的影响安居乐业的笑容,一定很美。
![]()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鉴于对黄河地区治理的充分了解,提出了转堵为疏,从长江“借水”到黄河的打算。这也是我国治理黄患历史上,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河的水患治理是个大工程。毛主席也考虑过工程量和人民的问题。他直言:隋炀帝虽遗臭万年,但大运河工程的确造福了人民多年。我不怕骂名,我只要我的人民,要子孙后代们都不用再因为洪水失去亲人,离开家园。
他亲手在黄河治理的文件上签字,并亲自拉开了引黄河水灌溉土地的闸门。而这条从黄河到渭河的新渠,也如同预期起到了造福百姓的作用。
![]()
日夜的操劳拖垮的主席的身体,1976年10月,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直守护的国家。他也再也看不到他所主持的黄河治理的项目是如何一步步成功的。他也再没有机会骑上马,带着地质学家和文学家去视察黄河地区。再也不能拉着百姓的手,悉心地问他们的生活。
被主席念叨了一辈子的黄河,截止到2019年8月,已经实现了20年不断流。如今的黄河地区,富饶平和,座座水电站和灌溉工程纷纷竣工,这条流域面积高达79.5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在我国的治理终于告一段落。毛主席的第二个志愿,终于实现。只是我们的毛主席再也看不到了,这也是他在生前最遗憾的事情。
毛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在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在毛主席领导革命的日子里,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他一辈子没有留过学,喝过洋墨水,被当时的敌人嘲笑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他毫不在意,甚至经常自嘲自己“土,”说自己就是农民的孩子。
这个为了祖国操劳了一生的“农民的孩子”,想为自己写一本书的志愿终究是没有完成。他虽然想,但他心里清楚,位置多高,责任就有多大,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如今,很多人为毛主席写传记,为他整理他的功绩让人们歌颂。毛主席生前总说,这个评价只要有6分说自己好,他的一辈子就不遗憾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公正的。单从他对黄河治理做出的贡献,他也配得上人民的赞美与支持。
毛主席大力支持建设水利工程,是功在千秋的举动。如今的淮北地区,吃水用水的人民都感念着毛主席为他们打造的幸福家园和国家精心的照顾。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衣食富足的好时代,我们不用忍受饥荒带来的苦难,不用忍受洪水带来的流离失所,甚至于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便利。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日益强大的国家。
![]()
我们不能忘记那个说出“中国人站起来了!”的老人,不能忘记那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老人,也绝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华儿女,骨子里的骄傲与坚定。时光漫漫,中华民族与它的儿女将永远坚定地挺立在骄阳之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