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贵州六盘水,一个普通家庭的春节后日常,被一道噩耗劈开了缝。2025年2月16日,6岁男孩在家门口玩耍,转眼就不见了。家人先自己找,找不到,立刻报警。大家沿街喊、挨户敲门,村里巷道、沟边、空地,拉网式过了一遍又一遍。更揪心的细节来了——两天后,孩子的遗体被发现,地点就藏在“自家人”家里。
这个“自家人”,是孩子父亲的亲伯母,大家口中的大奶奶。不是外人,不是陌生人,是熟人。据潇湘晨报·晨视频报道,导火索要追溯到1月份:孩子母亲马女士因工作问题和丈夫的大伯有过争执,后来伯母刘某芬闻讯上门,与马女士再次起了口角。她自认受了气,记恨在心。
2月16日这天,孩子在门口和哥哥玩,哥哥离开了一会儿。住在附近的刘某芬看见孩子单独在外。她以“带你去买东西”的由头,把孩子带到了自己家。一个6岁的孩子,对亲戚毫无防备。据报道,当天,孩子在刘某芬家中遇害。她用尼龙袋包裹遗体,藏到后院。接下来几天,她还加入了搜寻队伍,混在人群里找——或者说,在表演“找”。
直到警方将范围扩大,房屋逐一排查,孩子的遗体从她家被搜出。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刺心的事实:大人的怨气,竟伸向了孩子。
案子过了半年的审理期,判决出来了。刘某芬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是对未成年人生命权益被故意剥夺的严厉回应。报道还提到,案发后她的家属提出拿36万元赔偿,试图换取谅解书。孩子父母拒绝了。这不是一纸金钱可以覆盖的伤口。
![]()
我注意到,公众对这个判决的关注不只停在“重判与否”。更多人在追问: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是熟人?为什么是亲戚?不少留言的关键词是“愤怒”“寒心”“后怕”。这种复杂的情绪,背后是朴素的安全感被撕裂。我们以为最安全的地方,原来也可能有黑暗角落。
这里把信息再捋一遍,本案关键事实来自潇湘晨报·晨视频公开报道:有前期口角、有怨气积累、有诱骗入屋、有藏匿遗体、有混入搜寻队伍。动机与细节,以公开报道为准;更多细枝末节,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披露。
这起案子刺破了一个不愿承认的现实:熟人作案的风险,被很多家庭低估了。不少家长教育孩子防陌生人、认警察叔叔,却忽略了“防熟人”那道门槛。孩子眼中,“大奶奶”三个字天然带着信任滤镜。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孩子根本无力理解,也无从自保。
怎么补这道课?我愿意把话挑明:
![]()
也有人问:这样的案件,法律够不够严?我倾向于两个层面同时发力。
一头是刑罚的威慑。对伤害未成年人,必须亮明红线。死缓判决,意味着极端严重、主观恶性明确。司法没有回避。
另一头,是制度的织网。比如,矛盾公开化之后,有没有社区和基层组织的介入?对有明显情绪对立的家庭,是否有疏导?这不是替犯罪找理由,而是提醒大家,预防永远比追惩更重要。案发之后的正义,要来;案发之前的守护,也要到位。
![]()
这起案件还有一个让人心凉的桥段:嫌疑人混入搜寻队伍。每个参与过全城找小孩的人,都能想象那种“喊破嗓子、腿跑断”的疲惫感。一个“装作没事人”的身影插在里面,简直像在戳集体的痛点。这不是狡猾,这是对善良的利用。对这样的行为,法律与道德共同划线。
说到这,我想替很多人问一句:孩子没来得及喊出“救命”。我们能不能在孩子喊之前,把人拉回来?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家庭、每条街巷都能做起的小动作。比如,孩子出门玩要有大人看护;比如,邻居间看见异常带人进出,跑一趟多问一句;比如,学校组织一次“熟人拒绝术”的小游戏。可能听上去琐碎,但这就是安全感的来处。
我最后想留两句话。
一句是给所有还在痛里的家属:正义没有缺席,记忆不会被淹没。孩子的名字应该被记住,不是作为流量标签,而是作为警示的坐标。
另一句是给所有读到这行字的你我:再小的矛盾,也别跨过法治和良知的底线。气要散在言语里、程序里,不要结在刀口上。成年人要为情绪负责任,更要为小孩的安全负责任。
这件事,你怎么看?“熟人风险”的那道门,你家是怎么上的锁?评论区说说你的做法和建议。也欢迎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家长、老师、社区工作者,多一个人看到,可能就多一个孩子平安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