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介休使用全程数智化管控,为煤炭运输“减碳提效”。 澎湃新闻记者:陈鑫露 孙骏(01:01)
“工业大市”山西介休,“绿能”正澎湃。
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以煤、焦、钢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构成介休偏“重”工业的骨架。
当下,山西正努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介休“节能降碳”成为必答题,一个个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拥抱”的绿色转型叙事,随之在这座煤城发生。
在安泰集团的温室阳光房内,工业废气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为藻类生长的“养料”,而这些藻经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藻粉,从而创造国内“微藻减碳”行业的先河。
而在介休重工业密度最高的经济开发区,焦炉煤气被用于制备绿色氢能,干熄焦余热持续转化为绿色电力,焦化废盐也被资源化利用为工业级氯化钠,有效破解了危废处置难题。
介休用实践证明:环保可以不只做关停等“减法”,还可以是撬动绿色新价值的支点。
![]()
11月12日,安泰集团在介休的工厂正在火热生产,工业废气成为藻类生长的“养料”。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当下,介休开发区正朝着构建更大范围的“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稳步迈进。“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输出单一技术”,11月12日,介休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范玲玲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开发区希望可以尽快提炼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工业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会自动配煤的“绿色物流”
当天,在位于介休的山西丰矿安然智能铁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一座煤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将一块特制煤砖放置在煤岩分析仪上,几分钟内,系统完成对其900张高清图像采集,并自动生成一份用于煤质鉴定的报告。
这份报告随后成为煤炭运输中“配煤”环节的指南。通俗来说,煤岩分析相当于给煤做了一次“身份鉴定”,分析出它的组成结构。当进入配煤环节,便能直接依据这份“身份报告”,精准地确定哪种煤该加多少、如何搭配,用更低的成本混合出性能最优的“煤原料”。
预计到今年年底,一个年处理能力超1000万吨的智能化配煤系统,将在介休投用。
此前在2017年,丰矿安然智能铁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庭林赴日本新日铁调研时观察到,其配煤系统的误差控制水平已达到千分之三。而丰矿安然这套即将启用的新系统,有望将这一精度进一步提升至千分之二。
作为山西省煤炭储煤基地、国家“公转铁”的重点工程,这套智能化配煤系统由铁路系统与储装运两大系统组成,其中在储装运系统内,除智能化配煤系统外,还整合了到站卸车系统、储煤系统与快速装车系统。
这些系统协同运作,将在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作业效率的显著提升。
![]()
山西丰矿安然智能铁路公司在介休实行智能化煤炭运输,图为使用翻车机进行快速卸车。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翻拍
例如,快速装车系统则通过智能化控制,大幅压缩作业时间,将一列煤炭运输车的装车时长,从传统的3小时缩短至110分钟,最快仅需49秒即可完成单节车厢的装填,车辆周转率提升170%,每年可节约物流成本超2亿元。
介休是全国性煤焦大市,丰矿安然智能铁路工程的投用具有深远意义。假若当地的煤炭完全用汽车运输至附近的铁路集散中心,粉尘大、燃油费用高。而此项目全部投运后,将成为公路与铁路之间的重要衔接点,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形成畅通的运输大通道,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综合成本。
“一列铁路货物列车能运输五六千吨,其运量可抵百辆重型汽车”,据马庭林介绍,铁路运输低能耗、低污染、运量大,运价仅为汽车运输的1/3。此外,铁路运输较公路运输单位能耗可降低8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0万吨,相当于植树2700万棵。
工业废气“养”出藻类
在介休的另一端,一条绿色的“价值主线”正贯穿工业园区,将“节能降碳”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11月12日,在安泰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只需轻点碳资产管理云平台,即可追踪从原料到成品的八道生产工序中的碳排放动态与数据,并能一键跳转至各工序的详情页面,这也是山西全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平台。
进入焦化工序界面,画面中出现的一个个“二氧化碳云”,代表着碳排放的关键地点。这些精准可视的数据,其实在摸“碳家底”,不仅能为后续优化工艺、挖掘减排潜力奠定数据基础,也能为安泰未来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可靠依据。
![]()
11月12日,安泰集团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碳资产管理云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其实,早在创业初期的安民焦化厂时期,就已开始在环保上大量投入。如今,安泰集团已从原先只做焦化的小厂蜕变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特钢产业集聚区,并发展成为山西民营经济排头兵。
随着产业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安泰持续加大在节能降碳领域的投入与创新,用直观的数据与效益,刷新了“环保只是投入”的惯性逻辑。
在安泰温室阳光房内,工业产生的废气,反而成了藻类生长的“养料”。在“NPS碳捕捉集成技术”的支撑下,同时依托充足光照和恒温水体环境,小球藻以焦炉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生长基,通过光合作用繁衍生长,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吨的同时,经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藻粉,被下游市场广泛应用,覆盖保健品、鱼虾饲料及畜禽饲料等多个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条实现工业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催生出 “工业农业化・农业工业化” 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微藻减碳行业的先河,率先实现了微藻减碳技术工业化生产。
而放眼整个产业园区,“节能降碳”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例如,在生产工艺环节,通过回收焦炉上升管余热,用于下游生产环节,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终端产品上,“山西精品”H型钢,成为绿色、环保、低碳建筑材料的代表,不仅省工、省时、省钱,而且在拆除时不会产生建筑垃圾。
立足当下,安泰正在着手布局一盘更大棋局,目标指向建设一个能解决两万人就业的“安泰精品钢深加工“零碳’产业园”,预计营业收入将超过700亿元。
工业呼吸正在变成“绿色”
“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是发展动能的根本转变”,11月12日,介休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范玲玲对澎湃新闻表示,对于开发区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摆脱对传统粗放增长的路径依赖,转向一条绿色、创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11月12日,丰矿安然智能铁路运输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操作煤岩分析仪。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核心承载地,在介休开发区,工业的呼吸正变为“绿色”。一方面,从源头增绿减废。据范玲玲介绍,开发区已建成总装机为的23.42MW分布式光伏,余热年发电量可达到12亿千瓦时,年废盐处置可达到5万吨。
另一方面,园区正在推动将工业废气、余热资源,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与工业原料,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例如,瑞鑫60000Nm³/h焦炉煤气“碳减排制LNG联产氢能”项目推进中,工业尾气逐步转化为高价值绿色能源;茂胜、宏安、昌盛等干熄焦余热利用项目,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鲁信5万吨/年废盐处置项目,将焦化废盐转化为工业级氯化钠,破解危废处置难题。
显然可见,一个在循环中创造价值、在减碳中实现产业升维的“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正在介休加速成形。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输出单一技术”,范玲玲说,园区希望能将固碳、废盐资源化、干熄焦余热发电、废水零排放等一批成功项目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工业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范玲玲表示,介休开发区下一步的发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有为之手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构建一个结构优、创新强、环境好的产业生态,引领介休实现从“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
海报设计 郑达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