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淮海小学学生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周社根 摄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
加强科技教育,大学应有作为
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意义重大。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小学科技教育战略价值,彰显构建“大中小衔接、校内外协同”科技教育新生态的紧迫性。大学作为教育生态的关键节点,需通过“引领、赋能、贯通”协同,为科技教育注入力量。
在课程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与科研积累,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实施的教学指导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主动参与中小学科技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与评估工作,推动大中小学科技课程内容的无缝衔接。
在师资培育上发挥“赋能”作用。一方面,依托“国优计划”,定向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师资;另一方面,面向在职中小学科技教师开设高级研修班、访问学者项目,系统提升其学科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
在资源共享上发挥“贯通”作用。大学拥有中小学难以比拟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要有规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场所,让青少年亲身感受科研氛围,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科技教育体系,才能培育更多未来的杰出科技人才。
(本报记者 宗河 采访整理)
贵州省织金县第十小学校长何胜刚:
鲜活的生活场景是最好的科技课堂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了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方法与抗挫精神的方向。
从事小学科技教育多年,我深切体会到:冰冷的公式定理难以点燃童心,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鲜活场景,才是最好的科技教育课堂。引导孩子追踪蚂蚁的行踪、记录彩虹出现的时机,其实就是在教他们用探究的眼光审视世界。当教育者把课堂搬到大地之上,科技便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好奇心被唤醒,探究欲被充分激发,这远比单纯背诵知识点更具教育意义。
为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科技方法,学校通过“桥梁设计师”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在设计、搭建、迭代优化的过程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在一次次失败中淬炼科学精神。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为什么”的质疑出发,历经“怎么做”的探索,最终抵达“如何改进”的深度反思。
《意见》推动的育人方式变革,本质上是让科技教育回归本真。把科技教育写在孩子熟悉的大地上,并非否定课本知识,而是让知识扎根生活、服务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科技思维、实践能力与抗挫精神的新一代,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筑牢根基。
(本报记者 苏令 采访整理)
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
科技教育要践行“做中学”理念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推动科技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践行“做中学”“玩中学”理念,构建有效的实践路径。应优化课程体系,增加科技教育课时占比,深化跨学科融合,打破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孤立界限,设计综合性科技教育项目,为青少年预留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应强化实践导向,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在设计、制作、调试、改进的完整流程中,掌握科技创新方法,锤炼实事求是、百折不挠、乐观坚韧的精神。
科技教育应摆脱枯燥的知识点灌输,将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游戏化探究活动,用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让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探索、持续钻研,为终身学习和创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柴葳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宗河 苏令 柴葳 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