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伟人。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我们运筹帷幄地打败了外来侵略者。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如今依旧被我们世人传颂。他是我们中国的救星,他的伟大之处不胜枚举。而他身上极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懂得倾听群众的声音。
![]()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的中南海迎来了一位普通平凡的生产队长。那时的警卫拦住了衣衫褴褛的他,他却直言自己是贺晓秋的儿子,是向主席来汇报工作的。见他并不想开玩笑,警卫便向主席通报。得到消息的主席,即刻变了脸色,站起身来邀请这位生产队长进去谈话。那么,这位生产队队长究竟是谁?贺晓秋又是什么身份?为何他的儿子能够被主席接见?这其中又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贺凤生
![]()
革命的发展是艰辛曲折的,我们在探索前行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与险阻。而在我们的党和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总会为我们指引方向,带领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
在我们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后,毛主席对我们的国内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建设与发展,它不仅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更是根据国情制定了最代表公众利益的政策,赢得了所有人民的好评。然中国范围极广,在主席看不到的地方,依旧有官僚主义的存在。
上个世纪60年代,贺凤生来到了中南海。这位普普通通的生产队长,向中南海的警卫员,提出了要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警卫员听着好笑,可是看他态度诚恳,并不像精神有问题的样子,便及时地向主席进行了通报。
![]()
主席知道后,便邀请贺凤生进去。谁知看到他的时候,主席整个人都愣住了。贺凤生和贺晓秋长得很像,主席一眼就认出来,这是自己表弟的孩子。
对于贺凤生的到来,主席表达了极高的喜悦,连忙问他身体如何,问问家乡现在发展得怎么样。见到这样亲切又和蔼的主席,贺凤生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压了下去,但是委屈却涌上了他的心头。
贺风生这时就像一个小孩子,他乖巧地坐在了主席的身边。他把这几年来家乡的见闻,还有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一字不落的全部都说给了毛主席听。
![]()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毛主席却一直没有忘记贺晓秋这个表弟。在建国之后,主席甚至亲自给贺晓秋写信问候他,而贺晓秋本人也极为低调,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他与主席的亲缘关系。
贺凤生幼年也不知道父亲与毛主席的关系,甚至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以务农为生。由于组织能力较强,在当时公社运动之后,他被乡亲们推选为了当地的生产队长,带领大家一起搞建设。
贺凤生的工作能力很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甚至许多原来家境极其贫困的人家,通过劳动也能够吃上一口饱饭,所有人对于国家的政策,都很是敬佩。
![]()
然而随着县内的攀比,县里开始要求村庄里的农民加大生产规模,甚至开始不切实际地夸大生产数值。那时,许多领导干部为了赢得政绩,为了面子,将产量虚假的向上报,而最底层的农民却对此毫无办法。
那时的农民由于开始统一劳动,统一吃食堂,大家都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看到这样的情况,贺凤生心里难受极了,他知道这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因为这件事,贺凤生向上级反映了多次。而县里的领导却有极大的官威,他们将贺凤生赶出了县政府,并直言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行?贺凤生无可奈何之下,失望地回到了村子里。他拿出自己的工资换来粮食,救济村庄里吃不上饭的人。
![]()
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思来想去,贺凤生决定拿着父亲与毛主席的信件,前往中南海找主席汇报这样的情况。谁知天不遂人愿,还没抵达中南海,贺凤生就病倒了。而正是这次生病,却让贺凤生的心变得愈发的冰凉。
在当地辗转了很久,贺凤生终于找到了当地的县医院。经过诊断,贺凤生得了骨髓炎,他那时的身体极为虚弱。就在这个时候医生突然问他是否有职位。
贺凤生疑惑极了,他直言我不是什么干部,我只是村子里的生产队长。医生便问他索要县里的介绍信,贺凤生哪里拿得出介绍信。而县医生则表示不是干部也没有介绍信,依照规矩他们是不能为贺凤生治病的。
![]()
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
贺凤生生气极了,他直言医院就是为老百姓治病而开的,如今看个病也要是领导才能看,那当地的老百姓岂不是只能活活等死?他当即掏出父亲贺晓秋与主席的通讯信。
看到信件落款的医生一下就变了脸,他飞速地帮贺凤生准备好了住院手续,并积极地为他展开治疗。看到这一切贺风生却更难过了,他明白官僚的风气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的国家之本。
就是带着这份委屈,他找到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想到家乡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想到面容嚣张的县领导,想到势利眼的主治医生,贺凤生愈发觉得委屈。
![]()
看着眼前耐心倾听的主席,贺凤生说出了自己所有的不满,与家乡的所有问题。看到这样的贺凤生,主席并没有生气,反而一直鼓励着他,让他说出他所有的所见所闻。
主席政务繁忙,在听完贺凤生的反应后便离开了招待所。贺凤生原本以为主席贵人多忘事,没成想过几天,主席又出现在了贺凤生的面前。
主席耐心的告诉他,他所反映的问题已经经过开会讨论,地方上的问题我们会进行及时的解决。主席亲口承诺会让家乡的百姓吃上饱饭,听到这里贺凤生激动不已。
主席面容严肃地对贺凤生说,我给你两个特权,第1个是你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第2个就是你有情况随时可以告诉我。贺凤生听到主席这样说,心头的委屈一下散尽了。主席直言,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能够像贺凤生一样仗义执言,那么我们的百姓将会更快地过上好日子。
![]()
实际上主席给予贺凤生这个特权,不仅仅是因为他敢于讲真话,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父亲贺晓秋。在艰难的抗日时期,毛主席作为我们的领袖人物,他的处境是极为危险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仿佛天选之子,每次都能在许多有良知的人的帮助下,逢凶化吉。而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就曾经救过毛主席两次。
我们都知道伟大领袖是湖南湘潭人,他在189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时间来到1914年,他选择离开家乡到湖南师范学校求学,并在这里创立了新民学会,并在五四运动前后,第1次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
1921年的7月,毛主席第1次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更是作为相聚的委员会书记领导了长沙等诸多地区的工人运动。可以说,毛主席在这时已经踏上了自己的道路。而此时的贺晓秋依旧在老家湘潭。
按照亲缘关系来讲,毛主席与贺晓秋实际上是一对表兄弟。在看到自己的表哥毛泽东去长沙念书后,贺晓秋的心里也有了几分蠢蠢欲动。但那时的世道并没有如今安稳,贺晓秋的家境也相对富裕。
在这样的情况下,贺晓秋的父母总怕他在外面遇到什么意外。出于保守封建的想法,他们只想让儿子好好守在自己的身边,在家乡做好一份事业。而这也让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毛主席在母亲过50大寿时,抽出时间回到了家乡。这也是几年后,贺小秋第1次见到表哥,而在这一次的交流中,贺小秋知道了长沙的样貌,他听到了新文化运动,对于自己的表哥他羡慕极了。
实际上那时的贺晓秋的家乡,对于外界的进步思想知之甚少,但这不妨碍贺晓秋对外界的向往。贺晓秋的手里有一些钱,于是他花重金买一些思想新颖的进步书籍,回家翻阅查看,他的思想也在这时悄然发生了改变。
时间来到1925年,那时的毛主席回到韶山,他的目的是发展当地农民运动。那时早有想法的贺小秋第1个举手赞同表哥的意见,并表示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
贺晓秋并没有极高的文化水准,但他明白自己的表哥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说服了年轻人去听主席的讲话,也让越来越多的积极分子加入了我党。
湘潭韶山地区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这也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紧张。他们重金聘请许多亡命之徒,这对毛主席的安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不能在韶山久留。那时,是贺晓秋想到了一个极为谨慎的办法:他把主席打扮成当地的乡绅模样,并自己担任轿夫,将毛主席摇摇晃晃地抬出了危险区。
![]()
而第2次也同样用这个方法,那时主席在家乡,再次被特务盯上。就在这危亡之际,主席想到表弟家就在附近,于是他敲开了贺家的大门。毛主席并没有隐瞒现在的情况,得知了一切的贺晓秋却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主席,并为他打好了掩护。
在打发完几个特务后,贺晓秋在送别主席时,甚至给了主席一些盘缠,让他可以用作打点。毛主席激动地握着自己表弟的手,表达了深切的感激。可从那之后,兄弟两人却再也没有见过。
1949年新中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而那时在韶山的贺晓秋,听到这个消息时,由衷地为自己的表哥感到高兴与激动。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表哥是做大事的人,他也从不仗着亲缘关系为主席添麻烦。
![]()
那时的他过得极为低调,除了偶尔给主席写信叙旧,反映家乡的情况之外,他没有向任何人说明自己与毛主席的关系。而对于他的来信主席也进行了回复。正是因为这封信,贺凤生才得以有机会见到毛主席。
贺晓秋临终前,将他与主席的通信亲手交给了儿子,贺凤生并嘱咐儿子贺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见一见主席,向他汇报家乡基层管理的情况,让主席放心。贺凤生也不负众望地找到主席。在他向主席阐述了家乡如今的发展状况后,更是让自己的家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他为人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总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是的,没有毛主席,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