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研究》发表论文,证实从地面站向太空轨道卫星发射纠缠光子对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这支由 Simon Devitt 教授和 Alexander Solntsev 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通过详细建模打破了量子卫星通信领域长期的技术共识。
![]()
此前全球主流方案均是 “卫星生成光子、向地面发送”,而他们证明的 “地面生成光子、向卫星发射” 的上行链路模式。
能克服大气湍流、背景光干扰等现实障碍,为构建高带宽全球量子网络开辟了新方向。
这一突破直接挑战了自 2016 年中国墨子号卫星开创量子空间通信以来形成的技术范式,未来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量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目前已引发国际量子通信领域的广泛关注。
为啥老方案 “不够用” 了?
在悉尼科技大学团队的新方案出现前,全球量子卫星通信一直靠 “下行链路” 撑场面,简单说就是卫星在太空中生成纠缠光子对,再把两个光子分别发给地面上的两个站点。
中国的墨子号卫星 2016 年首次实现这项技术,2017 年就完成了北京到维也纳 7600 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
![]()
2025 年济南一号微型卫星更把通信距离拓展到 12900 公里,连起了中国和南美洲的地面站,这些成果确实证明了太空量子通信能实现,但这套系统有个绕不开的 “硬伤”。
Solntsev 教授解释,下行链路用来生成加密密钥还行,毕竟这只需要少量光子,但想支撑未来的量子计算机网络就不够了。
首先卫星上的量子光源得在太空恶劣环境里稳定工作,后续维护升级难如登天,功率还受严格限制。
![]()
更关键的是带宽跟不上,未来分布式量子计算需要在不同节点间传递大量纠缠态,下行链路的光子生成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打个比方,下行链路就像 “小水管”,给几户人家供水没问题,但未来量子网络是 “大城市”,需要 “大管道” 才能输送足够的 “水”,而上行链路方案就是造 “大管道” 的新思路。
新方案咋突破 “不可能”?
上行链路的想法听着简单:在地面两个不同站点生成纠缠光子对,再把两个光子分别发射到同一颗卫星,让它们在太空中相遇产生量子干涉。
但过去多年,学界一直觉得这是 “异想天开”,光克服几个技术难题就像闯 “鬼门关”。
首先光子要穿越十几公里大气层,中途会被散射、吸收,其次背景光太吵,太阳光、月光反射、地球辐射都可能把微弱的量子信号盖过去。
再者卫星以每小时约 2 万公里的速度飞,两束光得精准瞄准,还得在特定时间、位置相遇,对准精度要求极高,加上大气湍流会让光束漂移、变形,同步难度又加了一层。
悉尼科技大学团队的厉害之处,就是把这些难题掰开了揉碎,证明现有或近期技术就能解决。
![]()
他们建了个超详细的数学模型,把大气传输特性、背景光光谱、自适应光学性能、探测器效率这些因素全装了进去。
最后算出:只要选对发射波长、用窄带滤波器、靠自适应光学补湍流、再搞高精度时间标记,上行链路的信号保真度完全能用到实际中。
比如在关键技术选择上,他们建议用近红外波段的单光子,这波长在大气里传得远,还能用上成熟的探测技术。
![]()
背景光靠 “时间门控 + 频率滤波” 搞定,量子信号只在极短时间窗口传输,再配合只过特定波长的滤波器,噪声能降好几个数量级。
卫星也选了距地面 500 公里的低轨道,和国际空间站高度差不多,每天能有好几次过境机会,方便地面站同步发射光子。
![]()
其实这就像 “在高速移动的火车上接球”,过去大家觉得接不住,但团队通过计算风速、火车速度、球的轨迹,找到了精准接球的方法,还证明现有工具就能做到。
新方案能搭起 “量子互联网” 吗?
Devitt 教授和团队不仅证明了上行链路可行,还画了张从 “实验室” 到 “实际应用” 的路线图,甚至勾勒出未来量子互联网的样子。
第一步先拿系留气球或高空无人机当 “临时卫星”,在几十公里距离测试基本原理。
![]()
这成本低,还能反复调整,先把大气影响摸透;第二步用立方星或小型低轨卫星做太空测试,现在小卫星发射便宜了。
而且不用装复杂的量子光源,只要带个简单的光学接收单元和探测器,风险低很多,要是测试成功,后续就能放多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实现全球覆盖。
更关键的是,上行链路对未来量子互联网意义重大。
现在的量子密钥分发像 “寄明信片”,信息量少,未来量子计算机联网得 “寄大包裹”,需要大量纠缠态,而上行链路正好能提供高带宽。
![]()
地面站能用大功率设备生成足够多的光子,还方便升级维护,卫星只当 “被动节点”,负责接收光子、报告结果,硬件复杂度和功耗都降了不少。
这有点像地面光纤网络的进化:早期每个中继站都要装复杂设备,后来改成 “智能边缘、简单核心”,把复杂功能放端点,中间只转发信号。
量子网络也一样,把 “重活” 放地面,太空段简化,能大幅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不过想建成全球量子互联网,还有不少坎要过。
比如单光子源、探测器这些核心组件还得再升级,大规模商用成本得降下来,卫星星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还得国际合作定标准。
![]()
更重要的是,得找到更多像量子密钥分发之外的应用场景,比如量子传感、精密测量,不然花大价钱建网络,用处不够大也不行。
结语
截至 2025 年 11 月,悉尼科技大学团队的论文已发表一个多月,国际上已有多个研究机构表示要跟进验证,部分航天公司也开始评估上行链路方案在卫星设计中的可行性。
这一突破的意义,不只是多了种量子通信的方法,更打破了技术路径的 “单一性”。
![]()
过去大家都盯着下行链路,觉得这是唯一可行的路,而上行链路的验证,相当于给量子通信领域开了 “第二赛道”,能加速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
未来不管是中国墨子号、济南一号的后续升级,还是其他国家的量子卫星项目,都可能借鉴上行链路的思路,甚至形成 “上下行结合” 的混合架构。
毕竟全球量子互联网不是 “一家能建成” 的,需要各国在技术上互补、在标准上协同,而上行链路方案的出现,无疑给这份 “全球合作蓝图” 添了关键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