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09年的深秋,刚过30岁的李明在深圳南山科技园一家电子厂当车间主管,每月工资扣除房租和家用后,能攒下3000块钱。彼时的他对“投资”毫无概念,只听车间里做技术的同事闲聊:“以后肯定是互联网的天下,那些做社交和支付的公司,早晚会成气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明想起老家父母一辈子守着存款吃利息,钱越存越“不值钱”,便动了试试的念头。
没有复杂的分析,没有专业的工具,李明选了当时在国内刚崭露头角的一家科技企业——彼时它的市值还不足百亿,股价更是低到不足5元。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月发薪日,雷打不动拿出2000块钱定投这只股票,剩下的1000块存起来当备用金。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草率”的决定,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刚开始定投的前两年,股价像坐过山车,2011年甚至一度跌了40%,李明的账户浮亏超过30%。妻子抱怨他“乱花钱”,同事笑他“被洗脑”,他自己也慌过——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不断缩水,好几次想点下“卖出”按钮。但他想起同事说的“互联网是趋势”,又咬咬牙忍了:“反正投的是闲钱,大不了就当丢了。”
就这样,他一路扛过了2015年的股灾,扛过了2018年的科技股寒冬,也扛过了2020年疫情初期的暴跌。期间有过好几次“翻番”的机会,2017年股价翻倍时,妻子催他卖出落袋为安,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没动——他去查了这家企业的年报,发现它的用户数还在增长,支付业务已经渗透到了农村,他觉得“这公司还能涨”。
2024年夏天,李明偶然翻出证券账户,屏幕上的数字让他愣住了:15年时间,他累计投入的10.2万元,已经变成了860多万元。更让他感慨的是,要是在2017年翻倍时卖出,他只能拿到20多万;要是在2021年股价高点时卖出,也只有500多万。而他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事——拿住。
02
投资的本质,是赚企业成长的钱,更是赚“熬得住”的钱。李明的故事不是个例,在科技投资的浪潮里,太多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或是停在了“中途的风景”。有人跌时慌不择路割肉离场,有人涨时急不可耐落袋为安,却忘了最朴素的道理:优质企业就像一棵小树,只要根扎得深,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投资者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它枝繁叶茂。
为什么很多人“跌时能扛,涨时却扛不住”?说到底,是对“优质资产”的认知不足,对“成长逻辑”的信心不够。跌的时候,大家总想着“再等等说不定会反弹”,靠着“侥幸心理”硬扛;可涨的时候,心里的“恐惧”就冒了出来——怕回调、怕套牢、怕到手的利润飞了,于是稍有涨幅就急于卖出。却不知,短期的波动是市场的“杂音”,长期的成长才是资产的“主旋律”。
科技行业尤其如此。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财富洗牌都离不开科技革命:从蒸汽机时代的纺织厂,到电力时代的钢铁厂,再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企业,真正的科技巨头,从来不是靠短期炒作崛起的,而是靠着技术迭代、市场扩张,一步步实现价值增值。就像李明投资的那家企业,15年间从单一的社交软件,拓展到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用户从几亿增长到几十亿,市值从不足百亿飙升到万亿,这样的成长力度,岂是短期波动能掩盖的?
可现实中,太多人把科技投资做成了“投机”。他们盯着K线图追涨杀跌,听着小道消息频繁换股,却从不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市场竞争力强不强、未来的成长空间有多大。2023年AI概念火爆时,有个朋友跟风买了一只AI概念股,涨了20%就赶紧卖出,可半年后这只股票又涨了3倍——他只赚了“皮毛”,却错过了“全身”。后来他问我为什么没卖,我告诉他:“我查了这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30%,比同行高出一倍,这样的企业,AI风口只是‘催化剂’,长期成长才是‘底气’。”
03
跌时拿住是“防守”,涨时拿住是“进攻”,只有攻守兼备,才能在科技投资中笑到最后。李明能赚到大钱,不是因为他选对了“黑马”,而是因为他选对了“赛道”,更守住了“耐心”。15年间,他不是没遇到过诱惑——有朋友拉他炒比特币,有亲戚劝他买房产,但他始终没动定投的钱;他也不是没遇到过恐慌——2020年疫情初期,股价一周跌了30%,他甚至失眠了好几晚,但他翻出企业的年报,看到线上业务逆势增长,便又安了心。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拿住不是“死拿”,而是“有选择地拿”。如果企业的核心技术被颠覆了、市场份额被抢占了、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了,再怎么“拿住”也没用。就像十几年前的功能机巨头,曾经市值千亿,可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短短几年就濒临破产,那些死拿不放的投资者,最终只能血本无归。拿住的前提,是选对“优质企业”;而优质企业的核心,是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那么,什么样的科技企业才算“优质”?答案其实很简单:看研发、看需求、看团队。研发是科技企业的“根”,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就没有技术迭代的动力,就像一棵树没有养分,早晚会枯萎。国内某新能源科技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5%以上,连续十年投入超千亿,才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需求是科技企业的“水”,只有解决真实的市场需求,企业才能活下去、长得大。就像外卖软件解决了“吃饭难”,网约车解决了“打车难”,这些满足刚需的企业,自然能实现持续增长;团队是科技企业的“魂”,一个有远见、有执行力的团队,能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就像乔布斯带领苹果从濒临破产到全球市值第一,马斯克带领特斯拉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优秀的团队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除了选对企业,“闲钱投资”更是科技投资的“安全垫”。李明能拿住15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投的是“闲钱”——每月2000块,不影响家庭开支,就算亏了也不会伤筋动骨。闲钱投资的本质,是给投资“留足容错空间”,让你在市场波动时不用被迫离场。
我见过太多惨痛的案例:有人借钱投资科技股,遇到大跌只能被迫割肉;有人把养老钱投进去,涨一点就赶紧卖出,生怕亏了养老本;还有人把孩子的教育经费拿来投机,最终不仅没赚到钱,还耽误了孩子的未来。这些人不是没选对企业,而是没选对“投资的钱”——用急钱、救命钱投资,本身就输了一半,因为你没有“拿住”的底气。
那么,什么样的钱才算“闲钱”?就是“三到五年内用不到的钱”。比如李明每月攒下的2000块,就算暂时亏了,也不会影响他的生活;比如年轻人的年终奖,除了日常开支外的部分,也可以拿来定投科技企业。用这样的钱投资,你才能在跌的时候不慌,涨的时候不急,真正做到“拿得住”。
科技投资就像种庄稼,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节奏,急不得、躁不得。春种的时候,你要选对种子(优质企业),施足肥料(闲钱投入);夏耕的时候,你要耐心除草(忽略短期波动),抵抗病虫害(应对市场风险);秋收的时候,你要分清“熟了”和“没熟”(判断企业是否还在成长),不要过早收割(涨一点就卖);冬藏的时候,你要守住粮仓(持有优质资产),等待下一个春天(下一轮成长周期)。
04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科技行业这么卷,还能投吗?”我的答案是:“越卷越要投。”因为科技行业的“卷”,本质是技术迭代的“快”,是市场竞争的“烈”,而真正的优质企业,恰恰是在“卷”中脱颖而出的。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行业,几百家社交软件混战,最终只有几家存活下来,而这些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成了市值万亿的巨头;现在的AI行业、新能源行业也是如此,看似群雄逐鹿,实则是在筛选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就是未来的“财富密码”。
还有人会说:“我不懂科技,怎么选企业?”其实不用懂太多,普通人也能做好科技投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投行业龙头”——每个科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往往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更大的市场份额、更稳定的经营业绩,就算短期波动,长期也大概率能跑赢市场。比如新能源领域的电池龙头、AI领域的算法龙头、云计算领域的服务龙头,这些企业就像“班级里的优等生”,就算偶尔考差了,也不会影响整体的成绩。
投资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波动,不是行业竞争,而是自己的“贪心”和“恐惧”。贪心让你追涨杀跌,想赚快钱却亏了本金;恐惧让你涨时不敢拿,跌时不敢买,最终错过机会。而李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厉害的投资技巧,从来不是“高抛低吸”,而是“选对优质企业,用闲钱投入,耐心拿住”。
2024年的秋天,李明已经从车间主管变成了“半退休”状态,他把大部分资金继续投在那家科技企业,只拿出一部分钱给儿子买了房。他常跟身边的人说:“我没什么本事,就是比别人多了点耐心。我看着这家企业从几个人的小公司,变成几万人的巨头;看着它的产品从没人用,变成人人离不开。我相信它还能涨,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好企业一直在成长。”
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李明”。不需要你有专业的投资知识,不需要你有庞大的资金,只要你有“选对赛道的眼光”“闲钱投资的理性”和“长期拿住的耐心”。科技行业从来不是“富人的游戏”,而是“有远见者的舞台”——现在的科技企业,就像15年前的互联网公司,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期”;现在的闲钱定投,就像15年前李明的选择,终会在未来收获惊喜。
时间是优质科技企业的“朋友”,也是耐心投资者的“奖励”。跌的时候,别慌,想想企业的成长逻辑;涨的时候,别急,看看企业的未来空间。用闲钱投科技,拿住优质资产,相信时间的力量——你终会发现,财富的增长,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选择”和“坚持”。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投资就像登山,很多人在半山腰就放弃了,却不知道山顶的风景有多美。而那些能登顶的人,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有耐心、最能坚持的。”愿我们都能在科技投资的山路上,耐住性子,稳步前行,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山顶风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