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艺术1:花钱消费买的到底是什么?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来讲一本2025年的新书,叫做金钱的艺术,他的作者是摩根豪泽尔,也就是金钱心理学的那个作者,他上一本书,凭借着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卖爆了,所以就又写了一本书,金钱的艺术和金钱心理学一脉相承,讨论了投资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一些内容,包括运气和风险,比如他举过例子,跟巴菲特一起创业的,除了查理芒格外还有一个第三人,而这个人急功近利,结果没能坚持到最后。早早就退出了团队。让我们普通人知道,很多财富神话其实也都是幸存者偏差。反而不成功的案例也都比比皆是。这本书金钱的艺术,他聚焦在如何在财富的基础上过好这一生,说白了就是在财富观的基础上,去叠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
他把投资和消费,挣钱和花钱,财富和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其实一直跟老齐倡导的投资,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理念相一致。所以我们不光要学会赚钱,也要学会花钱,从而为我们整个的人生增加厚度和幸福感。俗话讲,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活法,目的其实都是寻找幸福,让我们能够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一生。所以这个事它本身就跟钱多钱少关系没那么大,重要的是你的欲望,跟你所得到的收入是否匹配。有些人是会花钱不会赚钱,还有些人是会赚钱不会花钱,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会影响我们生活当中的幸福感。
作者一上来就说,有些人在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才突然明白,幸福远比当初以为的复杂得多。也就是说他得到一些东西之后,并没有产生内心的幸福感,比如我们说考上一个好大学,可能就高兴两天,然后你觉得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或者找一个好的工作,一开始心心念念,但真干上之后,马上就祛魅了。这种情况非常多,比如买车买房找对象也同样是如此。最常见的那就是当我收入达到多少多少的时候,就会怎么怎么样。但通常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等你摸到了那个收入级别,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作者说他见过很多人毕生都在绝望的追逐金钱,却从未真正懂得如何使用金钱,让自己更加快乐。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金钱,而是你能否理解并控制那些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的自身心理和行为。
比如我们身边经常会见到有些年轻人买了它根本就负担不起的汽车,也有些老年人退休之后明明手里有钱,却不断节衣缩食,过分勤俭。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中年人总觉得买了房之后,就会有有安全感了,但结果这种不切实际的预期让他们变得负债累累。相当于牺牲了未来几十年的幸福。
很多人有了钱之后呢,也会膨胀,不断的买买买,甚至买一些他根本用不到的奢侈品,他的理由就是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就该这么做。其实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你是真的喜欢这些奢侈品吗?还是在盲目地按照社会灌输给你的观念进行消费。也就是说你已经被别人洗脑了。其实可能不光是有钱了之后会这样,有些人没钱的时候也会这样。比如每天一杯星巴克,背着名牌的包包挤地铁,喝着精致的下午茶,无非就都是被社会价值观所裹挟,完全失去了自我。社会上其实有很多资本,他们在不断的做广告,给全社会的人灌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告诉你们应该如何花钱,通过这种思想的灌输,而夹带私货。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拿一颗破石头跟爱情婚姻相联系,从而卖出天价。那么大家到底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非得是钻石和黄金代表爱情呢,买了钻石和黄金结婚的,难道就不会离婚了吗。包括买婚纱,买礼服,这都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思想?这些花销之后,你可能一辈子再也用不到这些东西。他真的给我们带来幸福了吗。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列举了5个让内心幸福圆满的根本要素,第一就是身心健康,第二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度,第三,感受并欣赏艺术与自然之美的能力,第四,适当的生活水平与满意的工作,第五,能够成功应对世事变迁,人生沉浮的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通过这5条你可以看到,没有一条提到金钱,但是金钱却可以对这5条施加巨大的影响。比如欣赏艺术,欣赏美,以及形成了自身的哲学观念,这跟你小时候的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素质教育是要用钱来烧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度也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在背后支撑。至于满意的工作和身体健康,那就更是要靠金钱来进行维系。所以作者的逻辑也是告诉我们,要把金钱花在这5个方面,这样才能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幸福。老齐给你总结一下,也就是买健康,买关系,买心态,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持续投入。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金钱的主人,要知道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的是你的朋友家人,而并非是房子车子。长久的幸福源自于内心的知足和平和,并非是那些外在的奢侈品。这个给老齐的启发也是比较大,也是我这两年最大的感悟,不要被世俗观念所左右,要时刻考虑,如何能让自己过得更加舒服。
![]()
作者说,在花钱这个事上,其实压根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方法,也不存在什么普世的花钱法则,每个人的快乐和幸福的点是不一样的,就跟有人爱吃辣,有人不爱吃辣,所以你并不能用一套具体的标准来教大家如何花钱。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作者提到一些孩子从小就被寄养,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打架斗殴,上课走神,甚至逃学的一些特征,因为只有表现出这种像不良少年一样的状态,他们才能够少受欺负。
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花钱方式的不同,比如在20年代的美国,当时人们消费的方向就是新车、新衣服、新玩具,通过这些来表达财富的感觉,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先前贫困的一种反弹。说到底就是原来穷怕了,所以有了钱之后就挥霍。你原来越缺什么,他就越买什么。咱们中国也一样,比如上一代人也都是经历过贫穷的,所以他们对于汽车啊,房子呀有特别大的偏好。而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小时候是没有机会得到更好教育的,所以他们为人父母之后,就开始拼命的给孩子卷教育,把自己小时候,那些未完成的意愿都加给了孩子。那么现在00后的这些孩子,他们小时候缺什么,未来也会报复的消费什么。大概率是跟一些情感陪护有关,因为这批孩子从小就被卷教育,缺乏情绪陪伴的童年。所以这么看,未来情绪消费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们似乎用肆意且不可持续的消费来弥补自己那些阴暗岁月里被冷落和压抑的感觉,这其实就是一场复仇。作者举例一个成功商人,小时候家庭破碎,备受排挤,而在他女儿上大学的时候,他一定要选那个最贵的大学。这就是他摆脱早年生活困境的有力象征。也就是说他在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
![]()
所以这么来看,人们消费花钱远不止为了好玩和实用他们的决策还往往折射出自身的社会经历与心理历程。所以人生的境遇不同,消费观念也就完全不同。在他看来合情合理,但在我看来可能幼稚可笑。
比如读大学这个事儿,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纯纯的浪费,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投资,是迈向上流社会的标志。再比如豪车豪宅也是如此,他需要这些东西证明自己的成功。证明当下跟过去失败的自己做了切割。
有些人拼命工作之后,也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他用这种方式来奖励自己的努力。所以不要跟别人去讨论花钱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你也很难讨论出结果。因为人其实并不太理性,我们每个人都只善于理解自己的行为,而缺乏足够的同理心。或者说你没经历过对方的生长环境,也就无法理解他现在的行为变化。
也有心理学家说情绪其实并非是天生根植于大脑当中,而是随着需求,由你的大脑动态构建出来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在不断的学习,什么东西要害怕,什么东西要可笑,某件事会让你生气,这些东西都是慢慢在生长环境当中所形成的。老齐可以给大家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有一个乌克兰朋友,来到中国之后,天上只要一过飞机,他心里就哆嗦这就是这几年的俄乌战争给他吓出的心理阴影。但是作为中国人生长在和平环境当中,我们是无法理解这种心情的。明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的第1个课题钱应该花在哪里。
本内容节选自《金钱的艺术》,正在知识星球播出
本书内容,只免费播出一集,欢迎加入老齐的读书圈。
近期我们还播出了如下书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