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走进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车间,机械臂循着精准轨迹舞动,全自动生产线上,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玻璃匀速下线。作为黔东南州首个百亿级园区,这里正以资源精深加工为核心,奏响产业集群发展强音。
![]()
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车间。李丽 摄
“2024年,炉碧经开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13.71亿元。”炉碧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姜文大介绍,园区聚焦玻璃制造及铝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依托黔东南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引进黔玻永太、海生玻璃等20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矿石采选—玻璃制造—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成为全省最大的玻璃产业聚集区。据了解,2024年,黔东南州硅精深加工(玻璃为主)产业总产值达25.08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8倍,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台江经济开发区,贵州鲁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色生产车间、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生产线、台盘乡食品加工产业园的酸汤生产线各具特色,形成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民族特色食品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2024年,台江经开区与炉碧经开区同步实现百亿级园区突破,为黔东南工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
图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天能集团蓄电池生产车间,工人在蓄电池生产线上工作(杨晓波 摄)
坚持做大做强铅蓄电池制造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酸汤农产品加工、“村BA”体旅装备制造两个潜力产业。2024年,台江经济开发区500万元以上在库工业项目26个,完成工业投资6.61亿元。园区规上工业企业23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13亿元,同比增长44.78%。2024年12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名单。
如果说炉碧经开区、台江经开区是传统优势产业的聚集地,黔东经济开发区则是新兴产业崛起的代表。
“目前二期项目已投产,加上一期项目,月产值超3200万元。主要客户包含格力、美的、LG、三星等知名企业,今年预计产值将约5亿元。”贵州云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运营总监李民说,现在公司生产工人500余人,月产电解电容器达3亿多颗。
![]()
镇远县铝电解电容器智能化生产线。通讯员 钟远俊 摄
黔东经济开发区聚焦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完善园区配套、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同时,该区依托“两化融合”加速推进的契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实现提升。
“十四五”时期,黔东南州始终将经济开发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激发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以改革为“小切口”,在全州15个经济开发区全面推进干部人事、薪酬待遇、财政体制等关键环节改革,理顺管理关系,激发园区活力。
同时,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经济开发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州经济开发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46.08万平方米,利用率达95.73%,建成投运污水处理设施27座,11个经济开发区实现天然气供气,基本实现“七通一平”。该州还引导各经济开发区加速数字化转型,酸汤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产品溯源、数字营销等服务,其亚铝业、黔玻永太等企业的AI大模型项目实施,让企业发展更具“智慧”。
![]()
黔东南高新区内华润雪花啤酒(黔东南)有限公司生产场景。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在黔东南,开发区的“含金量”节节攀升。2024年,全州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371户,占全州总量的81.4%;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1.5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9.5%。今年1至10月,全州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380户,占全州总量的87.1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63.74亿元,占全州总量比重达90.37%。当前,黔东南正以更优布局、更强支撑、更活机制,推动经济开发区向更高质量迈进,为构建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持续赋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