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广东佛山某中学的运动会开幕式,上演了令人心悸的一幕。据多家媒体报道,在进行射箭表演时,一支箭意外射中了一名女学生的面部。现场目击者的描述足以让人想象当时的惊心动魄。万幸的是,校方随后回应,女生已被当场送医,但“涉事双方均为未成年人”的表述,更让这起事件蒙上了一层复杂的悲剧色彩。
欢乐的庆典,瞬间按下暂停键。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女孩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与恐惧;我们同样无法想象,那个手中放出箭矢的孩子,内心正经历着怎样的惊涛骇浪。但今天,我们最该追问的是:在这样一场精心筹备的盛大庆典背后,那道守护生命的“安全靶心”,究竟有没有瞄准?
![]()
第一问:危险表演的“安全红线”划够了吗?
射箭,不是广播体操。它自带危险属性,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学校在策划这样的开幕式节目时,是否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
- 专业指导到位了吗? 是专业教练一对一指导,还是学生自行排练?指导老师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和风险意识?
- 安全距离是“死命令”吗? 表演区域与观众席、候场区的距离是否绝对安全?这个距离是经过科学计算,还是“目测感觉差不多”?
- 器械检查够严格吗? 弓箭的性能是否稳定?每一支箭是否都经过检查,确保不会意外脱落或偏离?
- 应急预案是“纸上谈兵”吗? 现场是否有医护人员待命?一旦发生意外,救援通道是否畅通?师生是否知晓基本的急救流程?
这一连串的问号,本应是活动筹备中最先被拉直的“安全红线”。任何一环的松懈,都可能为意外打开闸门。
第二问:我们是否陷入了“开幕式内卷”的形式主义?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渐渐变了味道。它似乎不再是运动员激情飞扬的展示,而成了一场各班级比拼创意、财力甚至“魄力”的“文艺汇演”。无人机、威亚、高难度舞蹈……节目越来越“卷”,场面越来越“燃”。
在这种追求“惊艳”和“震撼”的氛围下,“安全”这个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是否在无意中成了可以妥协的代价? 组织者们是否被“节目效果”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所有华美形式的根基,是确保每一个孩子毫发无伤?这场意外,是对所有学校活动策划者的一记沉重警钟:安全,永远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精彩都是0。
第三问:“未成年人”标签背后,责任究竟在谁?
“涉事双方均为未成年人”,这句通报看似公允,却可能模糊了责任的焦点。两个孩子,一个身体受创,一个心灵受挫,他们都是事故的受害者。但真正的责任主体,不应是这两个孩子,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学校。
未成年人认知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有限,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万无一失的安全环境。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意外”和“未成年”,是一种逃避。我们必须厘清:是学校的管理漏洞,是安全预案的缺失,是监督环节的失守,才导致了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结语:不要让眼泪和鲜血,成为唯一的警钟
今天,我们为受伤的女孩祈祷,愿她能得到最好的治疗,身体和心理都能早日康复。我们也应为那个射箭的孩子说句话,请社会给予宽容,避免网络暴力对他造成二次伤害。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全国校园安全的一面镜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都应以此为契机,彻查校园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从实验课化学品管理,到体育器材维护,再到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
校园,应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最安全的堡垒。我们绝不允许,再次听到欢乐的庆典被急救车的鸣笛声打断。请务必让“安全第一”,从墙上冰冷的标语,变成每一项活动中铁一样的律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