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能够再次回来吗
![]()
——从177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看“二次创业”的胜算与悬念
“这不是简单的债务展期,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资本重构。”
11月14日,碧桂园发布系列公告披露:总额177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完成债权人投票(11月5日高票通过),核心是通过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的组合方式推进,力争在2025年12月4日香港法院裁定聆讯前完成落地。若方案全部执行,公司有息负债将减少约840亿元人民币,加权融资成本有望从7.2%降至3%以下,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60亿元。
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在内部会议上将其定义为“二次创业”,但市场更关心:削债之后,碧桂园能不能把房子卖出去、把现金流转起来、把信用重新找回来?
一、削债840亿:技术层面的“关键破局”
在债权人全额支持的前提下,此次重组可覆盖177亿美元境外高息债(约840亿元人民币),占其当前境外债余额的66%、对应总负债(2025年中期约8854亿元)的9.5%。
这部分债务均为高息、刚性、美元计价债券,置换后将直接带来两个核心改善:
- 有息负债规模收缩,资产负债率有望从90.6%(2025年中期)向70%区间靠拢(非直接降至65%);
- 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年利息支出节省额相当于2025年预期销售毛利的四分之一。
二、债权人为何愿意“换股”?
公告披露的三档强制性可转债(MCB)转股价为1.2/1.5/1.8港元(较11月13日收盘价溢价6%/33%/59%),看似债权人“让利”,实则是理性选择:
1. 清算vs重组的回收率差异
独立机构测算显示:若碧桂园清算,境外债权人回收率仅9.2%;若公司存活且股价回升至2.5港元(仅为2020年高点的30%),回收率可升至63%,净现值提升5倍。
2. 政策与保交楼的托底作用
碧桂园312个项目已纳入央行“保交楼白名单”,获专项借款580亿元、商业银行配套授信920亿元;且2023-2025年已累计交付超180万套房屋,短期违约风险显著降低。
3. 控股股东的“同步绑定”
控股股东拟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全额资本化,转股价1.0港元(低于债权人转股价),以“同甘共苦”的姿态降低道德风险。
三、销售端:1-10月降31.3%,三四线库存是核心痛点
削债是“止血”,但“造血”依赖销售复苏:
- 2025年1-10月,碧桂园权益合同销售额同比下降31.3%,10月单月销售额140亿元,连续三个月低于150亿元警戒线;销售均价从2021年的9500元/㎡降至7100元/㎡,毛利率已跌破10%。
- 其68%的可售土储位于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平均达28个月(远高于一二线的12个月),在人口流出、房价预期转弱的背景下,高溢价项目面临“越卖越亏”的困境。
四、现金流:2026年仍存压力,需依赖资产盘活
根据公司流动性测算模型:若2026年销售额回升至2200亿元、回款率90%、新增融资400亿元,同时维持建安支出600亿元、税费220亿元、利息支出180亿元,2026年末账面现金或减少约90亿元,现金短债比可能降至1.0以下。
填补缺口的关键是资产出售与股权融资:目前碧桂园已启动部分非核心项目(如商业、文旅资产)的处置,同时通过轻资产模式拓展现金流。
五、“二次创业”的三道坎
杨惠妍提出的“二次创业”,需跨越三个核心障碍:
1. 区域结构调整
未来三年将30%的资源投向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更新项目,逐步将土储重心从三四线转向一二线及强三线。
2. 轻资产破局
与中海、万科等成立“轻资产联盟”,目标三年获取1亿平方米代建面积(代建费约300元/㎡),预计贡献稳定现金流约300亿元,对冲开发业务波动。
3. 信用重建
已与普华永道、标普签订《信息披露增强协议》,承诺季度披露项目现金流、月度披露销售明细,并邀请债权人观察员列席董事会,提升透明度。
此次177亿美元债务重组若落地,将创造亚洲房企最大规模“债转股”纪录,帮助碧桂园避免清算风险,但这只是“救命”而非“重生”。
其“回来”的核心,在于2026年底前能否稳住销售、盘活资产、恢复信用——这不是“王者归来”,而是一场漫长的“劫后余生”。
对行业而言,碧桂园的案例也印证了一点:债务重组可通过谈判完成。但市场信心的修复,终究要在销售、现金流、信用的“实战”中拼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