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我们就告一段落了,从这期内容开始,我们讲海河流域。海河流域的南北跨度比较大,一直从燕山山脉延伸到了黄河北岸。但它的东西跨度又很短,还不及淮河流域,所以海河流域我们将从南往北按照重要支流来进行解读。今天我们讲漳河流域的重要地理单元——上党高地,这片区域我们以前讲过,但讲的不是很深入,这次的讲解我们来换个思路。
![]()
大家看看山西高原的东南部,这片区域由太行山、王屋山、太岳山以及中部的一片凹陷地带所构成,我们今天所讲的重点就是这片凹陷高地,这片凹陷高地上的盆地构成是比较分散的,它的核心板块是长治盆地,长治盆地在古代又叫“上党盆地”,我们听名称也能知道它的历史份量。
![]()
大家看一下“三家分晋”以后晋公室流亡的几个地点,新田、屯留和端氏,屯留所在的长治盆地就被两次选为流亡地点,说明这地方还是很不错的。
![]()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大地图
在长治盆地的南部还有被“丹朱岭-羊头山”分割,又被丹河河谷串联的高平盆地和晋城盆地。这两个盆地相对较小,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已经属于黄河流域了。但它们和长治盆地的地理关系过于紧密,都是被太行山、太岳山和王屋山所环抱,所以从整个地缘结构上来看,它们已经充当了上党高地的南翼核心。因为从文化上来讲三块盆地共享上党梆子、民俗等文化特征。从古代的行政建制上来说,自秦汉时期的上党郡开始,这三块盆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一个整体。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让上党高地更加具象化,它就像一个以“长治盆地”为大脑,以“丹朱岭-羊头山”一线为脖颈,以南部的“高平-晋城”盆地群为胸膛的山地巨人。
![]()
大家在历史文献中经常看到上党高地如果如果重要的描述,其实古代看一个地方是否重要主要看两点,一个是看军事和安全维度,这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你看一下关中平原,它的南部是高耸的秦岭,西部和北部又是崎岖的陇山和北山,东部又还有黄河天险。古代要想进入关中平原,最主要的线路就是走关中四关进入,而且四关中的潼关和函谷关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这就是关中平原在古代军事安全上的独特优势。
![]()
但除了军事安全还不行,还要有军事地缘价值,如果仅仅是追求安全,那还不如在海上找个有淡水资源的岛屿,或者在青藏高原上找一块有雪水供养的平地就行了。关中的军事地缘价值体现在它的周边地理单元,河套、河西、四川盆地、中原和山西高原,没有一个是不重要的,这种众星捧月的地缘位置不仅让关中平原能够获得独特的地缘资本,也可以让它在自身强大后四面出击,成为争夺天下的核心舞台。
![]()
第二个是看经济和资源维度,一个区域的军事防御力再强,地缘价值再重要,如果自身没有任何造血能力而且水陆交通条件还不行,那就意味着这片区域需要长期而艰难的外部供给,这种防御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失去输血能力,这片区域很快就会被抛弃。大家想想中原王朝反复争夺的西域、漠南和漠北,甚至是明朝放弃的河套和大宁卫,难道这些地方在古代不重要吗?
![]()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你再来对照一下上党高地的价值,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上党高地其实是一个被缩小的“山地版”关中平原。无论是军事防御上、地缘价值上、水路连通,还是资源供给上二者都有高度的相似性。从攻守兼备的“形胜之地”上来看,关中平原被秦岭、陇山、北山、黄河环绕,拥有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四大关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模庞大的防御体系。
![]()
而上党高地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岳山环绕,周围主要的通道也就只有滏口陉对应的东阳关、白陉、太行陉对应的天井关,还有因长平之战出名的高平关,以及北部沟通太原盆地的马陵关,这些关隘和通道也构成了一个缩小的、但同样坚固的山地防御体系。
![]()
从地缘价值上来看,关中平原位于天下之中的上游,对崤山以东地区形成战略压迫,东出函谷便可逐鹿中原。而上党高地如同“中原的屋脊”,对东部的华北平原和南部的黄河谷地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威慑。东下邯郸,南逼洛阳,同样可以问鼎中原。
![]()
从水路连通上来看,关中可以通过黄河河道、广通渠实现和中原的连通,而且我们以前讲过,这条水运线路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不太好走的,因为三门峡附近的黄河河道以及黄河水的不稳定性对航运条件影响很大。
![]()
而上党高地在古代同样也拥有不是特别好的水运条件,曹操当年为了北伐盘踞在太原的袁绍外甥高干,开挖了著名的 “利漕渠”,这条运河连接了漳水与清河,清河又连通了白沟,白沟最终可以通向古黄河,连通黄河的首要目的就是 “通漕运”,这样曹军的后勤物资就可以从中原地区经白沟、清河、利漕渠进入漳水,然后再逆漳水而上,运往上党地区的前线。这条“利漕渠”运河明确的证明了至少在东汉末年,漳河中下游河段是具有通航能力的,否则曹操就不会开挖这条运河了。
![]()
底图来源:《地缘看三国》
其实除了漳河有通航能力,丹河也是拥有一定通航条件的,不然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的后勤补给怎么会跟得上呢?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资源供给方面的特点,关中平原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当然是能够支撑庞大的人口和军队物资需求的。上党高地虽然远不如关中富庶,但也能够依托分散的盆地和漳河、丹河水的滋养提供一定的农业生产和人口支撑。大家应该知道“党参”这种药材,它的命名就和产于上党地区有关,所以这里的农业条件还是可以的。
![]()
我们对比了这么多,上党高地和关中平原相似之处不少,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最大的不同就是二者的体量和规模。如果说关中平原是“帝国的基业”,那么上党高地就是“霸权的锁钥”,因为关中平原可以依托广阔的腹地养育百万人口和数十万大军,掌握关中,意味着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格和跳板。而上党高地更像是一个超级的军事要塞,古代掌握上党,不代表能得天下,但能决定谁不能得天下。它像是一个决定性的砝码,压在哪一边,哪一边就能获得巨大的优势,长平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如果我们说得更精准一些,上党高地其实是缩小版的、山地化的、纯军事化的关中平原。理解了这个比喻,你就能深刻的体会为什么一片看似不起眼的高原盆地群,竟能如此频繁地引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并决定王朝的最终走向。
![]()
而成就上党高地战略地位的,正是海河流域这条不起眼的漳河,因为从军事防御上来讲,漳河水系像一把刻刀,将太行山雕刻得更加易守难攻,为上党高地打造了一道由“山+水”共同构成的立体防线。从交通上来说,河流既是屏障,也是通道,漳河水系为上党高地,特别是上党盆地提供了有限但至关重要的对外联络通道,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白陉都是沿着山间河谷行走的。从战略威慑上来讲,上党高地位于漳河上游,占据上党不仅可以掌控下游地区的“水权”,甚至可以对下游发起水攻,这种潜在威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巨大的。所以如果没有漳河水系,上党只能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山地堡垒,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有了漳河水系的介入,才使上党高地从“山间盆地”变成了“山水要塞”,从“封闭之地”变成了“通道枢纽”,从“被动防守”变成了“主动威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