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人均GDP紧追日本,是当时亚洲第二富裕的国家,那时的马尼拉街头,美式轿车穿梭往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整个国家沐浴在经济腾飞的希望中。[熊吉]
可短短几十年后,靠数百万在海外打工的女性支撑起国民经济,70年代末到80年代,马科斯政权的腐败让菲律宾经济一落千丈,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3年菲律宾GDP暴跌,失业率飙升,数百万家庭突然失去收入来源,孩子上不起学,老人看不起病。
![]()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始走出国门菲律宾女性,她们远赴香港、新加坡、中东当保姆,把微薄的工资一分一分寄回家,这些钱成了无数家庭的救命稻草。
玛丽亚今年48岁,在香港做了23年家政工,她每月工资4500港币,除了留500块自己花,其余全寄回马尼拉,靠着这些钱,她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还在老家盖了一栋两层小楼。
![]()
菲律宾政府看到了商机,开始大力发展家政教育产业,全国有超过800所职业学校开设家政培训课程,学员必须完成216课时培训,学习从烹饪、育儿到急救、基础会计等60多项技能,这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让“菲佣”成为国际家政市场的金字招牌,这些钱流进千家万户,撑起了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房子的首付。
![]()
不只是在国外,国内经济中女性同样是主角,走进马尼拉、宿务的任何一个街区,会发现大部分社区杂货店都是女老板,菲律宾中小企业发展局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女性掌控着全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
安娜在迪拜做保姆,她的雇主不许她用手机,每周只能在周日打一次电话回家,电话那头,8岁的女儿哭着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
![]()
即便留在国内创业的女性,也面临重重障碍,只有一部分的女性企业拥有对公账户,为了改变现状,菲律宾政府启动了一项为期十年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计划,政策核心是提升本土就业机会,特别是提高女性在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占比。
![]()
从亚洲第二富到这个局面,菲律宾用了半个世纪,这些在海外擦地板、带孩子的女性,用自己的血汗钱托起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她们每月汇回的几千块钱,维系着数百万家庭的生计。
![]()
看了菲律宾从“亚洲第二富”到“女性撑国”的转变,很多网友都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0年代菲律宾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马尼拉号称‘东方小纽约’,真是风水轮流转,关键是它当时工业底子太薄,繁华全靠美国订单和农产品出口,一旦外部环境变化,经济说崩就崩。”
“国家称她们是英雄,但谁看到她们的苦?每年几百亿美元外汇是她们用分离和忍耐换来的,认识一位菲佣姐姐,孩子生日只能视频,她说最怕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种‘英雄’称号,听着光荣,实则沉重。”
“菲律宾全盘复制美式民主和自由经济,结果掉进坑里,它提醒我们,发展道路得适合自己国情,不是抄作业就能成功,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民主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家请过一位菲佣玛丽,英语好,干活利索,对孩子有耐心,但能感觉到她强烈的思乡情绪,每周日她们姐妹聚在一起唱歌,那场景开心又让人有点心酸,希望每个在外打工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都说菲佣能赚外汇,但她们在中东等地面临权益问题甚至虐待的新闻也不少,而且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国家不能总靠输出劳动力来维持经济,菲律宾需要找到能让全民安居乐业的内在发展动力。”
“除了菲佣,菲律宾的性旅游等问题也很突出,甚至有过儿童色情内容合法年龄极低的情况,这说明当经济不振、贫富差距巨大时,弱势群体会承受更多苦难,发展必须是全面的、惠及普通人的。”
你认为对于类似菲律宾这样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但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最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或采取哪些关键措施,才能摆脱对“外劳经济”的依赖,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源:菲律宾中央银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