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家国产存储芯片公司在市场上的估值被压得很低,实际业务和未来机会并没有被充分反映。它们产线在跑,订
![]()
单在来,财务报表也能看到稳中有升,只是股价还跟不上这节奏。你可以把现在的情况想成农村的老榨坊:活水不断,但外面的人还没看见那股油香。大环境那块很直白——5G、云、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汽车这些大家都听过的词,本质上就是在不停地往市场里堆数据。数据越多,对存储的量和速度要求就越高,别看名头不响,算力一跑起来,底层的存储需求跟着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拿手机举例子最直观。过去大家还嫌16G、32G不够,现在不少机型128G、256G是起步,够狠的还能到512G、1TB。单台设备里需要的闪存从小块变成胖子,这就直接拉动NAND的需求。电脑也是,机械硬盘基本退场,台式机、笔记本都走SSD,工业、医疗、智能制造这些领域需要的存储,更讲稳定和寿命,不会像消费品那样忽上忽下,这类订单相对稳稳的。再加上国家在推动国产替代,很多厂商出于供应链安全会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这给国内厂商一个明显的窗口期。
把镜头拉近到这些公司本身,它们不少是从低端市场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有人专门做NOR Flash,主攻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有人在NAND或DRAM某条工艺线上有突破,拿到几项关键的小专利;还有的把产线良率和成本控制做得好,拼价格又有交期保障。客户也不是随便的,有不少和国内外大厂建立了长期合作,订单体系不像传说中那么脆弱。从财务看,营收和利润在走上坡路,现金流不至于吃紧,负债在可控范围,这些基本面都说明它们还能跑得下去。
可为啥市场还给出低估值?这事儿其实挺复杂。存储行业本身就是周期性强的行业,前几年调整期里市场情绪被磨平,资金变得谨慎,大家不太愿意追着小名字跑。再说跟国际大厂比,话语权和品牌影响确实弱点,外面很难马上就把想象力给到这些公司头上。历史上还有“被卡脖子”的阴影,短期内投资者更偏向保守。换句话说,市面上的预期没跟上这些企业真实在做的事。
但它们也有明显优势。第一,需求端是真实且长期的增长,不是虚的风口;第二,技术和产能经过多年积累,已经不再是白手起家。很多企业把收入的一部分持续投入到研发,做制程改进、可靠性测试、控制器优化,有的靠专利降低外部依赖,有的靠规模和良率把成本压下来。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法,短期看不惊艳,但长期能把价格战和交期优势做出来。
故事里总有不顺的地方。存储的技术更新快,新的工艺一出,原来的路线就可能被边缘化;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随时会来;上游设备和原材料价格一波动,成本和交期就吃不消。外部环境复杂,贸易限制、供应链中断这些风险也得时刻盯着。要在这种环境里活下去,除了技术外,还得有稳固的客户关系和不虚的资金链。
如果回溯它们的成长过程,会看到大多数都从代工、模块做起,慢慢积累客户和工艺。遭遇过产线良率波动、人才流失、资本和技术上的挫折,但没把研发放下,这点很关键。经过十来年磨合,在细分市场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护城河。厂房里机械臂还在搬料,工程师在测试台前盯着曲线,样片一批批上去跑性能、跑寿命,这些日常细节说明企业是在用时间换壁垒。
眼下的拐点还没完全显现。公司们手里有订单、产线在产,研发计划也在推进,但市场能不能在未来几个季度给出更合理的估值,要看几件事:产能投放节奏、出货良率、几个大客户是否放量采购,还有国际环境有没有新的变数。短期里,板块情绪和资金面会继续左右股价;中长期看,客户选择和技术进步会决定谁能真正跑出来。
厂区的灯还亮着,机器在转,工程师在加班,样品送检的快递还在路上。接下来能不能被外界完全看到,就得看这几家企业能不能把手上的订单和技术,转化成稳定可见的业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